Here is Macau,這個音樂短劇的構思是由五個兩分鐘作品自由呈現“澳門”這主題。五套作品沒有預設的拍攝內容,但有趣的是導演們都共同去“註視”澳門這城市:從白天、從晚上、從各種紋理、從野貓及從兩個人的視野。錄像完成後,由Trio Bravo+配上音樂.音影成對,又是一番新景象。以上我所介紹的就是我在澳門的幸運之一。 未去澳門前,劉振宇就同我說過,崗頂劇院他去過二次都只是在外面觀賞,從沒能進去參觀過,確實這座建於1860年的伯多祿五世劇院一直不曾對外開放,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是當年葡人社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它與聖奧斯定教堂、何東圖書館、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一起組成了崗頂前地。 沿著陡窄的小路走至這塊前地時,我早已被大雨淋得半濕,在澳門的很多“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物前都看不到遊人,一個人可以靜靜地安心參觀。走進聖奧斯定教堂只看到裏面坐滿了人,低沉的唱詩聲環繞於耳,聖台上穿白衣的神父正帶領眾人誦經,我方醒悟正逢周日的禮拜。盡管不是教徒,但仍懷著虔誠的心沾了少許聖水在額前。步出教堂斜穿過小路來到了崗頂劇院的花園外,劇院的大門緊掩著,正猶豫是否要進入花園內一觀,只聽得遠處傳來一聲“please,come in”,我四下一看並沒有別人,循聲看去二位男士正對著我招手,"Me?"我不能肯定地走進花園,方看清原來是二位外國人,他們對著我點了點頭,然後說了一大串英語,我一下子窘住了,天知道我的英語水平有多爛,而且他們說得又飛快,情急之下我只能回應道“I'm Chinese,My English is very terrible",說完以後我自覺臉已紅了。“喔,對不起,今天晚上8:30分有一場音樂會在這裏演奏,您有空的話可以來聽。”“我?能來這聽音樂會?哪裏售票?”我不能置信。“不用買票,8:30分開場”其中一位用比較流利的普通話說道。 晚上8點我就抵達了劇院,半信半疑之間我走進了花園,果然劇院的大門敞開,二邊站了幾個工作人員,常規的測體溫和消毒手後我進入了劇院,其實進得裏面後方發覺整個劇院並不大,上下共有二層,呈環繞形,相比上海大劇院來說最多只能算是其中的一個小劇場了,但整個建築為新古典希臘復興風格,所以不論從外觀或是內裏看來都顯得十分高貴典雅。隨意揀了個座位坐下,不久就有工作人員遞上了節目表,翻閱後才知道原來是澳門回歸十周年的一個內場音樂會,怪不得觀眾並不多,而且很多人都彼此認識,相互之間輕聲地打招呼。演出很緊湊,來自四個不同國家的音樂家憑著功力深厚的音樂背景,把古典音樂和東歐猶太樂曲與民間音樂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創新而有個性的音樂風格。一個半小時後在熱烈的掌聲中音樂會結束。從座位上站起身後方發覺白天的二位男士竟然是樂隊的工作人員。步出劇院下了一整天的大雨竟然停了,看來今天真的是我的好運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