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從沒去過,有過幾次去珠海,頂多就是坐船在邊上轉轉,那還是前幾年的事。這回專門辦了簽證,到澳門走一圈。朋友說,澳門地方小,看看景點一天就差不多了,所以從香港中港碼頭買了來回票,直奔澳門! 澳門的大三巴得先看,從碼頭下船,就去大三巴。大三巴邊上還有澳門博物館,博物館就在澳門的大炮台,到一個地方三個景都看了。好。
大三巴牌坊,已有350多年歷史,是澳門最為眾熟悉的標誌,是聖保祿教堂前壁的遺跡。“三巴”是“聖保祿”的譯音,又因教堂前壁遺跡貌若中國傳統的牌坊,所以稱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在當時享譽東南亞。後於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後於1835年再次慘遭大火焚毀,僅遺教堂前的68級石階及花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國牌坊得名“大三巴牌坊”。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牌坊下有68層階級,第一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征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墻。第三層中央為聖母**,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征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聖人。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墻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意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國之門。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的“口號”IHS的浮雕圖案,意思是人類救主。
1998年,澳門在大炮台山上建了澳門博物館。博物館分三層,從澳門地區的原始文明講起,說到十七世紀中葉,澳門國際貿易的繁榮。還有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如澳門的傳統節慶、日常生活習俗、傳統手工藝及典型行業等。山腳下,博物館的入口有手扶電梯,直達山頂,或看博物館,或看炮台。博物館就沒有進去,直接去了大炮台。
大炮台是 澳門眾多炮台中規模最大、最古老的炮台,1617年始建,1626年建成。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羅教堂內的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範海盜。166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炮台山上的大炮保衛了澳門,把荷蘭人擊退。在近四百年的歷史裏,大炮台內部建築曾多次改建。大炮台的大門朝南,早期入門口為火藥儲存庫;上層的中央是一座三層高的塔樓,今已無存。每一層都裝備火炮;旁邊另有四排房子,為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宿舍兩側有台階與下層入口處相連。炮台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二年的包圍。這座炮台為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裏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 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1966年氣象台遷入後開放為遊覽區。
現在正值澳門木棉花開,站在炮台山,紅花,賭城盡收眼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