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是香港島最高的山,海拔達552米,高居臨下,視野開闊。遠於19世紀初,太平山頂已經成為貨船進入港口的航道地標。而鑑於香港氣候炎熱潮濕,太平山頂亦順理成章成為不少達官貴人的避暑勝地。
太平山頂一直保持她遠離塵囂的憩靜安逸,直至1881年才有突破性發展。當年,一位屬於蘇格蘭高原鐵路工作的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向當時的港督軒尼詩爵士提出建議,建設港島纜車鐵路,其中一段連接美利樓南側至山頂維多利亞峽,即今日的山頂纜車。自19世紀開始,太平山頂漸漸成為上流社會的聚居地。
通車初期,山頂纜車頭等車廂票價收費3毫,二等車廂2毫、三等1毫,回程一律半價。當時纜車仍然由燃煤所產生的蒸氣推動,通車首日共服務600名乘客,首年客流量已經達15萬人次。1926年,山頂纜車拚棄燃煤作為動力能源,正式改由電力推動。1941年12月11日,日軍佔領九龍半島之後,山頂纜車機房受擊損毀,日軍一枚炮彈的碎片嵌於纜車兩台綱纜鼓輪底下。
50年代,荷里活慕著聞名中外的山頂纜車與太平山景緻,遠道前來取景,當中包括由國際巨星奇勒基寶主演的《命運戰士》。該電影的首幕與尾幕場景均於山頂纜車車廂內取景;著名美國電視劇《Love Boat》 亦取景於山頂纜車。1959年,72座的全金屬纜車車廂正式投入服務,它就是現今全自動化車廂的前身。1989年,山頂纜車耗資6千萬,引進由微型處理器操控的電力驅動系統,並由當年的港督衛奕信爵士於同年9月20日主持啟動儀式。
1988年5月,郵政局推出山頂纜車百周年紀念郵政封章,成為不少山頂纜車迷與集郵愛好者的心愛收藏。自早期營運開始,山頂纜車一直是藝術家和攝影迷捕捉的焦點,他們以繪圖或拍攝形式紀錄纜車行車片段。無論是純粹為保存個人回憶,還是用作商業用途的專業照片,山頂纜車總是那麼令人神往。早期的照片不僅是在山上或山下的站台拍攝,有些作品更在沿鐵路的不同地點取景,因此,我們有幸能從這些作品中以不同角度欣賞山頂纜車。一些作品更被重新製成黑白明信片,並加以彩繪美化。此類山頂纜車明信片在那時期非常受歡迎,滿載優雅的筆觸,記錄了親身感受的動人景觀及難忘的纜車旅程,廣寄親朋摯友留下回憶印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人們對以山頂纜車為拍攝對象的興趣有所減退。也許,相比於創新先進的交通工具及變化不段的香港城市輪廓,山頂纜車的新鮮感有點遜色。所以,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的攝影作品亦多以新落成的山頂凌霄閣及維港景致為拍攝背景。據說那時,遊客聲稱可從山頂凌霄閣遠眺至澳門。然而,山頂纜車始終是香港歷史中最熱門的拍攝景點之一。 不論都市生活節奏如何改變,山頂纜車仍堅持為旅客帶來難以忘懷的景致,以及遠離繁囂都市的寧靜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