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地區一直對老街舊城視之如寶,韓、日、台在這方面也不弱,而「資歷淺」的新加坡亦已急起直追。離樟宜機場約半小時的馬里士他舊區,特色建築見證百姓民生,歷史呈現過去,也繼往開來……
新加坡馬里士他街道
馬里士他的來歷
出遊之前,對馬里士他舊區沒太大期望,畢竟,新加坡的歷史尚淺。可是,在馬里士他舊區走一圈,不但看到特色建築、幾十年的老舖、街上的神廟等,照舊有人光顧,有人求神問卜。這舊區主要由主街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及路兩旁的橫街窄巷組成,只要是可觀的景點,都會在街上豎着圖文並茂的路牌,講解來龍去脈。馬里士他這名字來自 Joseph Balestier,他於 1834 年開闢這片土地,租了 1,000 英畝地種植甘蔗,他也是美國駐新加坡的首任領事。在這社區有多條橫街以緬甸的城鎮、江河或港口命名,街名跟緬甸扯上關係,有不同說法,有說是該區一名德高望重的人的建議,有說是跟緬甸寺鄰近有關,也有說緬甸和新加坡同曾被英國殖民,而採用英國在緬甸所用的名字,總之說法不一。
新加坡馬里士他街道
施受有福的茶亭
從入住的酒店出發,走到主街的馬里士他路,不久,就在文德路街角,見到兩個金屬圓桶,細看下原來有來歷,它名叫施茶亭,由同德善堂念心社寺廟設立。當時食水珍貴,於是善心人為路過的馬車夫、人力車夫和貧民提供乾淨的食水,茶亭也設於里巴巴利路和亮閣,而這座茶亭於 40 年代設在金吉路,70 年代遷至現址,至今仍供茶水,一為白開水,另一為清熱氣的茶。昔日的關懷留到現在,令人記着密不可分的善念和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