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夜,我們又去了一趟澳門。短短兩天,補訪了一些景點,增加了新的感觸感染。 1)拱北關口依然亂哄哄 此次我們是坐“澳門中旅汽車公司”的直通巴士,走陸路去的澳門。當天從深圳廣銀年夜廈7點35開車,9點35到珠海拱北,入澳門境後,換乘另外一輛巴士,10點35抵出發點富豪酒店,整3小時。 許多若幹年沒到珠海來了,拱北關擴建一新,範圍比深圳羅湖口岸要年夜很多。然則,從車站的負二層到出境年夜廳之間,開設了有數商鋪,好象一個年夜型市場,又沒有明白的指路牌,好像進了迷宮普通。收支境的人又多,來交遊往的人流,行色吃緊,生怕沒有若幹心思去購物,最少我們就不會在如此情況裏買器械。 2)有恐高癥的人最好別上不雅觀光塔 有網友說,去澳門必定要登旅遊不雅觀光塔,否則有點惋惜。話是不錯,但也要因人而異。好比,像我這樣,自小就有“恐高癥”,登上離空中233米的室外不雅觀光廊,向外略一張望,胸腔不由自立延長,手心沁出冷汗,走近玻璃地板,向下一瞥,頓覺頭暈。而我的老伴則在不雅觀光廊裏活動正常,俯瞰空中風景,指導澳門半島,攝影跨海年夜橋,快樂愛好盎然。要不是看到我的窘態,她真想在塔上多待一會兒,細細遠眺50多千米視野內的海陸景不雅觀。因我心臟略感不適,我們在58層和61層算計待了不到半小時,便吃緊下塔。 作為替補,在東望洋山燈塔旁,不美旁觀澳門城區全景,也是上好的地位。 3)澳門有很多與航海有關的寺院和教堂 澳門最著名的媽閣廟,是每個來澳門旅遊的人必去的景點,廟裏供奉的“娘媽”(又稱“天後”),傳說是漁平易近和商船海員的珍愛神。在中國西北沿海各地,稀有不清的天後廟或天後宮,這反應了在航海手藝不蓬勃的時期,必須向年夜海討生活生計的航海者和他們的家人,乞求神靈保佑的虔敬欲望。澳門作為一個漁港和商船碼頭,自然也不破例。我們粗略算了一下,除媽閣廟以外,供奉天後或其他海上珍愛神的寺院,就有七座:澳門半島有天後廟、蓮峰廟(天妃廟);氹仔島有三婆廟(供天後三姊)、天後宮、天後廟;路環島有天後古廟、譚公廟(譚公也是漁家珍愛神)。 無獨有偶,此次我們參訪了幾座教堂,發明洋人也有類似的信奉。 如在主教山頂建於1622年的“西望洋聖堂”,供奉著航海海員的珍愛神。在東望洋山燈塔旁邊,有一座始建於1626年的“聖母雪地殿教堂”,供奉著雪地聖母,她是葡國人敬佩的護衛航海之女神,相當於閩粵漁平易近祀奉的天後。在特區政府總部後邊風順堂街的“聖老楞佐堂”,是澳門三年夜陳舊教堂之一,堂內主祀的聖老楞佐(São Lourenço),是天主教中的海神,故又稱海神廟。祭壇內供奉著聖老楞佐的神像,穿著爛漫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肅靜峻穆,在常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他是庇佑安然,賜予風信之神。年夜約建於十六世紀中葉的這座教堂,坐落在接近南灣海港的小山上,初建時設有風訊旗桿,向梢公申報風訊(即風向的訊息),當地華人也稱之為“風訊堂”或“風信堂”,又以粵語諧音稱為“風順堂”。 昔時葡萄牙人飄洋過海離開澳門,想必也履歷了海上的狂風惡浪,對年夜海心生畏敬,乞求神明庇佑“風平浪靜”,也在道理當中。 4)主教山上能看到甚麽 主教山是西望洋山的別稱,由於在山頂教堂旁建有主教私邸,平易近間俗稱主教山。我們由南灣年夜馬路南端右拐,沿灰爐斜巷上坡,經過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官邸,持續沿竹室正街下行,接著左拐進西望洋斜巷,坡更陡,好不隨便馬虎爬到頭,已氣喘噓噓。右手邊有一不雅觀景台,憑欄朝北遠眺,可以看到內港沿岸的碼頭和街區,海灣對面就是珠海的郊區。不雅觀景台邊擺了幾個賣骨董(?)的攤子,還有一個供飲用的水龍頭。 西望洋聖堂下邊,有一處朝南的不雅觀景台,可以看到山腳下西灣湖和東邊的南灣湖;338米高的澳門旅遊塔屹立在西灣湖對岸填海區,非分特別無能;稍遠,是近年新建的西灣年夜橋,兩座斜拉塔像兩個巨年夜的M字母;靠右,立在海邊一座黑色花崗巖砌成紀念碑,則是紀念中葡友愛的“融會門”。往近看,山坡上有很多南歐建築風格的別墅,聽說是澳門的高級室廬區之一。最顯眼的是一座紅墻白窗的修建,對比地圖得知,正本那邊是特區政府的禮賓府,據旅遊材料引見,這幢外型精練的府第,起初是一座貴族別墅,建於1846年,回歸前是澳門總督的官邸。在南灣年夜馬路中段路邊的特區政府總部,也是這樣的紅墻白窗,仿佛這是傳統葡萄牙修建的特點。 5)藝術博物館靜靜靜 假設自助遊的日程放置豐裕,澳門藝術博物館照樣值得去看一看。 藝術博物館坐落在新口岸冼星海年夜馬路南段海邊,是一座外型新穎的修建。我們是舊歷年夜年節前兩天去的,參不雅觀者不逾越十人,有幾個展廳除保安就我們倆,真可以說是靜靜靜。旅遊團普通生怕不會帶來這裏的,推想常日人也不會太多。瀏覽藝術作品,就要這樣的情況。 門票,成人:澳門幣5元 ;十二歲以下兒童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收費參不雅觀 ;全體(10人或以上):每位澳門幣2元。逢星期一休館,星期日收費開放。 6)外港新填海區的新景點:漁人碼頭 我們從藝術博物館出來,沿著冼星海年夜馬路朝北走,出發點有一座“冼星海紀念銅像”。音樂家揮臂作指示狀,神色凝重,令我們耳畔仿佛響起了《黃河年夜合唱》的雄渾樂曲。正本冼星海出身在澳門,看來他也是澳門人的自滿。 接著,經過文華西方酒店和金沙文娛城,我們看見西南邊新填海區的海邊有一片新修建群。那就是剛落成不久的綜合消閑文娛景區——“漁人碼頭”。有仿古羅馬斗獸場、仿古宮殿、阿拉伯神話世界、火山模子,和市肆、餐飲等等。 我們去的時辰,這個漁人碼頭才停業不到一個月,許多方面都還沒有完全停當,只要小同夥遊樂項目那邊熱烈一些。現實是個新景區,沒有甚麽歷史內在,周圍密是有幾家博彩機構,往後若何生長,還有待不雅觀察。 7)另類景點:西洋墓地 澳門地圖上,郊區中央有一塊灰色的四邊形,標註為“西洋墓地”。在邊疆沒有見過洋人的墓地,出於獵奇,我們到荷蘭園年夜馬路不雅鑒賞那一排澳門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樓房以後,拐進西墳馬路,離開四面高樓圍困的西洋墓地。周圍有圍墻,器械長150米,南北寬100米,外面看不見裏邊。 墓地的年夜門在南方,出來第一印象是:墓冢累累,密度很年夜,但排列整潔,有甬路分隔其間。墓上的雕塑特殊多,有聖母;有天使;有逝者的雕像;十字架上也有林林總總的浮雕。這是跟中國人墓地顯著的分歧。也見到少量華人的墓室,能夠都是天主教友作古後下葬這裏。墓區內還有一座小教堂,或許是供舉行葬禮彌撒時用的。 站在幽靜的墓地裏,看著那些古色古噴香異常的墓碑,不由浮想:人都有一逝世,葬在這裏的葡萄牙人,昔時遠渡重洋離開中國的澳門時,他們想過從此會客逝世異域,永久不能魂歸桑梓了嗎? 8)平易近政總署二樓有一間古色古噴香的外文古籍圖書館 澳門舊郊區中央的“議事亭前地”,也是旅遊者必到的所在。小廣場西南隔著“新馬路”,有一座具有顯著南歐修建藝術特點、兩層高的白色樓房,那就是“平易近政總署年夜樓”。澳門回歸前,這裏稱作“市政廳”,而市政廳的前身則是中國的“議事亭”。據旅遊材料引見,議事亭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年),是中國官員來澳門會面葡人頭子,措置責罰澳門葡人詳細事務,轉達朝廷政令的地方。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澳葡政府向中國有關方面購買了議事亭地段和後邊的華人室廬,以後建成了葡萄牙氣勢氣度的市政廳。後來又幾經修建,現在的模樣是1940年改建的。然則,樓前的小廣場,澳門市平易近至今稱為“議事亭前地”,可見識名的耐久性。 議事亭前地整天冷冷清清,平易近政總署年夜樓裏邊卻很平靜,出來下台階到樓後邊,有一個小花園,有坐椅和兩位葡國詩人的雕像,這是一個可以歇腳的地方。二樓左邊是一間圖書館,可以收費參不雅觀。我們一踏進藏書室,立刻感應一種粘稠的古典氣氛,裝潢和家具古色古噴香,書櫃裏滿是外文古書。一名葡籍管理人員告知我們,這裏專門收藏17世紀到20世紀50年月的外文古籍,以葡文為主,特殊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個中不乏名貴版本。我們還看到在玻璃櫃內展出的澳門最早的報紙,紙頁已泛黃,邊沿殘缺。當我們舉起相機時,被見知館內不能攝影,或許是珍愛收藏吧。出來在門口,我們照樣補照了一張外景。 9)再吃一次魚湯粉 此次又到三盞燈的“成群小食店”吃魚湯粉,作為午餐。 魚湯粉是這樣一種食品,吃了今後你還會賡續回味。粉其實也就是淺顯的河粉,奇妙全在那一碗鹹淡適中的濃湯外面。說是魚湯,但又吃不出普通魚湯的滋味,或許是熬湯的噴香料包庇了魚腥味兒,現實是甚麽噴香料,作為食客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其他,濃湯裏還加了一些酥脆的油炸器械(?),也很爽口。 雲貴兩廣人年夜多愛好吃粉,雖然粉有寬窄粗細、筋道不筋道之分,但湯平日都是清湯,象緬甸魚湯粉這樣加了土豆泥、糊狀的濃湯,倒很少見。 我們吃的這家緬甸風味小食店,每次去都座無虛席。在我們進餐時,陸續又出去幾位食客,只聽得他們無破例的用粵語講三個字:“魚湯粉。”甚麽是招牌?這就是招牌。 假設我們在澳門多待一天,必定還要去三盞燈吃魚湯粉。 10)到沙利文餐廳吃正宗葡國菜 在澳門吃葡國菜的餐館很多,聽說葡國菜分葡式和澳門式兩類,但運營真正葡式葡國菜的餐廳已不多了。參考網友的推薦,我們此次特地選擇了正宗葡式口胃的“沙利文”。這是一家有四十多年歷史的老字號葡國菜餐廳,所在在南灣年夜馬路北段、京都酒店對面、工商銀行近鄰。門面不太顯眼,店堂也不算年夜,進門有十來張餐桌,樓上能夠寬一些。裝修和擺設跟中餐館完全分歧,墻上掛了幾幅油畫,很有點異國情調。 我們點了薯蓉青菜湯一份(23元)、燒馬介休一份(78元)、非洲辣雞半份(85元)、紅豆豬手一份(75元)。菜還沒上齊,我們就發明,點多了。光是雞和豬手,就夠四小我吃,這兩個菜要個中一個便可。上菜前,每人給一個熱烘烘的小面包,一小碟黃油,吃了這個,我們就沒要其它主食。青菜湯看起來平常平凡,湯裏有土豆泥,有些稠,上桌後還淋了些橄欖油,滋味很鮮。馬介休就是鹹魚,吃不慣鹹魚的同夥,就沒必要嘗這道菜了。非洲辣雞汁兒濃味重,量也年夜,半份我們倆都沒吃完。紅豆豬手最好吃,紅豆煮得很軟,起先以為是燉豬腳,端下去正本是蹄髈(肘子),年夜塊肉,燉得酥爛。 葡國菜口胃總的偏鹹,你如果喜好江浙平淡偏甜口胃,生怕會不太順應。 老字號有老字號的氣度。當我看到一名老年侍者(也能夠是老板?)在替換鄰桌的桌布,那純熟的一招一式,不由回想起1949年之前,上海那些老中餐館裏的情形。在一個兒童腦海中留下的某些印象,常常會連結到暮年。 我們此次去沙利文,就是沖著老字號去的,雖然價值貴一些。 11)吃蛋撻必定要去瑪嘉烈 我們上次在年夜三巴周圍買了蛋撻,其實不感受異常好吃,也就沒有特地去找網友引見的瑪嘉烈。回來再看蛋撻的引見,感應不“親口嘗一嘗梨子的滋味”,於心不甘。此次又訪澳門,下車就直奔瑪嘉烈。所在其實很好找,從葡京酒店朝新馬路偏向走,第一個街口(約翰四世年夜馬路)右拐,不到20米,街對面一條小弄堂口上方掛著牌子,出來幾步路,右手拐角就是。店面不年夜,門前涼棚下擺著長條桌椅。剛出烤箱的蛋撻,跟別家賣的也看不出有甚麽兩樣,5.5元一個,比年夜三巴的便宜。一口咬下去,我們不由相視一笑,感受和之前吃過的蛋撻完全分歧,皮酥自沒必要說,特殊是中央那一年夜窩心子,噴甜蜜糯軟的滋味妙弗成言,由於剛出爐,還有些燙嘴。吃完,我們不謀而合說,再來一個! 瑪嘉烈的蛋撻果真名不虛傳,能夠添列澳門美食榜,實在其實名不虛傳。可以說,親口吃了瑪嘉烈蛋撻,我們才修改了以往對這類點心的印象。其他,瑪嘉烈蛋撻之所以備受推許,除它的配料、建造能夠分歧凡響以外,由於求過於供,顧客買到的都異常新穎,生怕也是好吃的緣由之一吧? 12)給澳門旅遊局的一點建議 對自助遊的旅客來講,認路很重要,一旦走岔道,既花費很多體力,更要延遲許多時候。固然可以對比旅遊地圖,但常常自己站在哪裏,在地圖上都找不到,這時候,一塊無能的指路牌就異常重要了。澳門一些重要景點周邊,指路牌就不太多,有幾處也不年夜顯著。現在自助遊的人愈來愈多,作為一個旅遊名城,澳門還可以增加一些無聲的導遊行動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