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貧賤角遊憩區位於台灣最北真個貧賤角,海拔33.2公尺,原名「打賓」或「打鞭」,有一說此名為原居平易近平埔族的譯音,有「海岬」的意思;而另外一說為清幹隆27年(西元1762年)間,由荷蘭人法倫泰著作的《新舊印度誌》中,將此記為「hoek」(海岬),先人譯音稱作「富基角」;兩種說法都有海岬的意思,後於日治時期更名為「貧賤角」;在貧賤角一帶有著全省範圍最年夜也最壯不雅觀的風棱石,是八十萬年前因年夜屯火山迸發所噴發至此而遺留的火山巖,學名「安山巖」,後是以地西南季風流行,經風砂磨蝕而構成風棱石,貧賤角也由於這個非凡又名貴的地質景不雅觀,獲林務局遴選為台灣百年夜地景之一。貧賤角除吸引人的名貴地景以外,還有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貧賤角燈塔,而一旁的貧賤角公園(原老梅公園)、海濱人行步道、老梅綠石槽等,已由北海岸及不雅觀音山國家風景管理處統一計劃成貧賤角遊憩區為「貧賤角遊憩區」,是台灣北部一處合適呼朋引伴、舉家同遊的濱海景不雅觀遊憩區。貧賤角遊憩區―台灣最北真個燈塔「貧賤角燈塔」貧賤角燈塔塔高14.3公尺,是日本據台時期為扶植日本與台灣兩地間的海底電纜及航線標識,所興修的第一座燈塔,完工於西元1897年2月並正式運作,原名「富基角燈塔」,後於西元1972年更名「貧賤角燈塔」並沿用迄今,燈塔原為八角形鐵造構造,在第二次世界年夜戰時期慘遭轟炸,不但讓塔體嚴重銹蝕,燈器也是以破壞,直到平易近國43年(西元1954年)中華平易近國政府將塔體臨時替換為鋼架塔,並於平易近國51年(西元1962年)以混凝土修建為原八角形塔身,且將原隨便馬虎船只於濃霧中辨識的詬誶相間的平行條紋再次漆上,讓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地標,長年屹立貧賤角海岬。貧賤角遊憩區―貧賤角公園(原老梅公園)貧賤角公園(原老梅公園)位於北海岸北端,貧賤角海岬與石門礁岸所構成的老梅海灣地形內,原名老梅公園,經北不雅觀處重新計劃後興修了烤肉露營區及遊樂區,遊樂區中的吊橋、陽關道等遊樂行動措施,為符合環保概念,全數利用自然材質的原木及燒毀輪胎組合而成,除此以外,還有戶外迷宮、公園堡壘、了望平台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園內,有著名為「風剪樹」的奇景,這些發展於海邊的榕樹,因西南季風的吹襲,讓本來應當直挺的枝幹順著風勢橫生,並成為現在傾斜的模樣;前往貧賤角公園可信步於濱海人行步道,其實不雅鑒賞風棱石、沙丘和礁岸等景不雅觀,讓您除贊嘆年夜自然的巧奪天工,還可抓緊身心、隨便任性遊憩。貧賤角遊憩區―老梅綠石槽由貧賤角公園濱海人行步道沿伸而下的老梅海岸,有著全台唯一的非凡景不雅觀「綠石槽」,石槽在地理名詞中,稱為「潮槽」、「海蝕溝」,這些老梅海岸邊的石槽排列整潔,其由來是年夜屯火山迸發後的火山礁巖遺留在海岸邊,在長時候的海浪沖洗之下,腐蝕失蹤堅實的部分,而留上去的則是較堅固的質地並構成溝槽。在這類非凡的石槽景不雅觀中每逢西南季風流行的夏季,巖面受浪花拍打而滋潤滋潤,進而滋生學名為「石蒓」又稱「海萵苣」的綠海藻,除石蒓外還有「裂片石蒓」、「扁石發」等,這類海藻的盛產期依種類的分歧,約為二月~五月間,以後就在夏日的艷陽下曝曬而幹枯。*長滿綠藻的石槽受海浪拍打,上方相當滑溜且風險,提示您請隨時屬意本身平安。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富基村 景不雅觀特點:風棱石數目及範圍為全台之冠,獲林務局遴選為台灣百年夜地景之一;另有貧賤角公園內的風剪樹、老梅海邊的綠石槽等自然景不雅觀,均獨具特點。 營業(開放)時候:全年無休;貧賤角燈塔不開放參不雅觀 幹事行動措施:貧賤角公園―設有烤肉露營區、遊樂區(戶外迷宮、溜滑梯、陽關道等) 費用簡介:除貧賤角燈塔不開放外,其他都是收費參不雅觀 停車場: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