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的目的是什麽?或許有人說,購物,買化妝品、奢侈品;或許有人說,逛街,欣賞那種遊走於中英兩種文化,現代與傳統交錯的風景;或許有人說,去迪斯尼玩,尋找童年的樂趣。 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那一份最初的真。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古老很多歷史都會漸漸的被人們遺忘,這一次我們要去的這個地方,它還保存著那一種最初的真!
這一次我們的旅遊之程就是出發這裏--大澳!!大澳的滿目滄桑,總是讓人噓唏不已。大澳的漁村棚屋,與同居住在裏面的老漁民一樣,總有帶一種滄桑感,大澳不僅只是一個香港小漁村過去的縮影,而是記錄了許多的即將從現實中消失的歷史,如果這些看似破舊的建築物消失了,留在文字上的歷史將會是多麽的蒼白?
台灣才女張艾嘉編過一部電影《三個夏天》,就是在大澳拍攝的,當年女主角“半尺”妹妹要離開大澳的時候,就有一種就有許多的牽掛,又有想離開這個偏僻漁村,去闖蕩外面的世界,卻又對過去的生活依依不舍。現在的大澳也是如此,本地年輕人都去了香港市區,留下的都是不願離去的老人。
島上的學校多半都是跟宗教有關,島上有一個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是大嶼山寶蓮寺在1977年資助開辦的,筏可就是寶蓮寺的第二代方丈法號。隨著年輕人的離開,大澳的學校因為招生不足,基本上已經停辦。天主堂邊上的永助學校,在2003年8月就停辦了,大澳漁村還有一個大澳公立學校,早在1999年8月就已停辦了,留下的這些學校的舊址,成為了一個永久的紀念了。
其實,外面的人也對大澳有種揮之不去的情節,除了大澳的棚屋,還有許多的古老的遺址。 大澳島上有著許多的古廟,在漁村的中心廣場上,就有關帝古廟和天後古廟。這兩個廟宇一左一右緊挨著,關帝古廟修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後來經過多次維修,現在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廟內供奉著主神關帝,兩側供奉著張仙、周倉、關平和黃靈公,來大澳的遊客,都喜歡到廟裏燒香,祈求保佑。廟內柱子上刻有金粉的隸書對聯,屋頂綴以精致的陶制裝飾,廟宇經過多年的香火熏陶,顯得格外有年代感,盡管是一間小小廟宇,走進去之後,不由得肅然起敬。
除了關帝古廟和天後古廟,大澳還有楊侯古廟,楊侯古廟,於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建,是為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而修建。楊侯古廟是大澳區內主廟,每年端午節的遊湧活動,皆先前往楊侯古廟迎神。在廟宇對面的海灣上有兩塊石碑,建於1902年,是租借新界時勘界所立的界碑。
記得我們在香港穿越滘西洲的時候,也參觀了滘西洲島上的一座洪聖廟,沒想到大澳也有一座洪聖古廟,也是供奉海神洪聖的,連建築設計都是一模一樣的,兩進三間,廟宇並不大,不過興建的年代也不短了,是清朝乾隆元年(1736)興建的。
在去龍巖寺的路上,有一個破舊的棚屋,上面寫著“鹽工之家”,現在大澳早已不再生產鹽業了,估計也是大澳早期的老建築了,類似這樣的老房子還有很多。
之前還聽說,大澳的街道上也有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如大澳街市街二號和四號都是,但是我在那裏轉悠了半天,也沒找到是哪一間。如果你喜歡古建築,到大澳遊覽的時候,不妨去找找看。
大澳的石仔埗街也是一個遊覽的好去處,街上也有一些小攤點,這條街上有一家茶果店是最出名的。茶果是用糯米粉或者粘米粉制作的,內餡多用豆沙、馬蹄、蘿蔔和肉等,以前是祭祀用的,後來成為珠三角一帶的美味小吃。一直順著海邊的道路,向輪渡碼頭走過去,可以參觀大澳有名的蝦醬廠,買點當地有名的蝦醬。據說李錦記的舊址也在大澳,一直沒找到地方,不知道是否也在大澳的式仔埗。
快到石仔埗碼頭的時候,頭頂的小山上一幢耀眼的歐式白色建築物,這就是大澳的舊警署,這是一座1902年建成的兩層的建築,當時警署有15名警員駐守在這裏,警署只有一間捕房,兩間囚室和警員宿舍等。當年設立警署的目的是打擊海盜和調解漁村的紛爭,到了1996年12月,警署才被關閉,2009年12月,大澳舊警署成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
從左手邊的一個台階上山,可以進入舊警署的大樓下,才發現這座有點歐式風格的老建築現在是一個四星級酒店——大澳文物酒店,據說是一家非營利機構在經營,估計是以經營來維護。每一個警署的房間都成了客房,免費參觀的時間也是有限制的,我去的時候不是參觀時間,所以無法進入參觀,問了大堂的服務人員,周末一晚上的價格大約接近兩千港幣。
參觀完大澳舊警署,可以順著原路返回大澳漁村,也可以在石仔埗碼頭坐船返回。在大澳遊覽除了徒步之外,還可以在街上租自行車遊覽,不過有一個必須要嘗試的遊覽方式,就是乘船遊湧,近距離觀看大澳漁村。
在過去的橫水渡的小碼頭,花20港幣買一張船票,等候村民的觀光小艇,帶著遊客沿著大澳河湧,進入到水上棚屋的跟前,可以換一個角度看看這些棚屋。大澳的水上觀光比較規範,很少有內地那種宰客、搶客現象,收費也很便宜,20元港幣還遊完大澳漁村之後,還要去海上轉一圈。
當然坐快艇的速度還是很快,也只能是走馬觀花,沒有時間給遊客慢慢拍照,所以,如果你準備坐船遊覽,一定要事先準備好相機,看到好景色趕緊搶拍幾張。不過,近距離看水上棚屋,完全不同於在岸上的角度,感覺還是很有意思的。
遊玩河湧後,船家還會開船帶遊客出漁村,去到石仔埗碼頭外面的海域,說是可以看到中華白海豚,這個項目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吸引眼球的。
中華白海豚一般都是在鹹淡水交界處活動,珠江三角洲出海口出沒很多,在香港的大嶼山西部水域比較多有看到。船家帶著我們走到大澳島的盡頭,再到附近的海上轉一圈,試圖發現中華白海豚。
不過隨著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急劇下降,看到白海豚的機會越來越少,盡管我事先已經知道這個季節更是難以發現,不過仍然抱著會有驚喜的態度,拿著相機,準備隨時抓拍躍出海面的中華白海豚,當然,最終還是抱憾而歸,不過這次的水上觀光倒也是一次不錯的感受,值回20港幣的票價了。在船遊的時候,我們發現,大澳漁村竟然也開始裝修了,這些白色的仿古建築在一排破舊的棚屋之間分外顯眼,雖然看起來似乎要好看很多,可惜這樣的裝修之後,大澳漁村風格將極大地受到破壞,估計以後的遊客再來大澳,看到的將不再是原來的的那個大奧了,這是大多數遊客都不願意看到一個嶄新的大澳。
到了下午,已經參觀完了整個漁村,但是還是不想離去,反復遊走在大澳的水上棚屋。在走村串巷的時候,看到了河湧也在開始重新修建,水泥堤岸已經都建好了,據悉這是港府2002年對大澳的一個改造規劃,目的是保護並利用大澳的獨特文化遺產和特色,提高大澳對遊客的吸引力,但願這樣的改造應該慎重,至少在不改變大澳漁村整體風格的前提下進行。
大澳的人們至今還記得2000年7月的那場火災,燒毀90間房屋;2008年6月的那場黑色暴雨,8月份的鸚鵡台風和9月份的黑格比台風,均對大澳進行了破壞性的襲擊,讓人不得不為這些水上棚屋的安全擔憂,同時河湧的衛生環境的惡化等等,無容置疑讓大澳一直保持過去原始的狀態也是不現實的,修繕與改造不可避免。
不過,修繕、改造歷來就是一把雙刃劍,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同樣也會對文化環境和資源有一定的損害,如果不進行科學的評估,可能危害更大,如果破壞了可持續性的發展,這種的改造就是得不償失的。當年大澳海邊修建了一道防浪堤,本意是作為一個漁船的避風港,但是,此舉一直被有關人士詬病,因為大堤既破壞了大澳的自然景觀,事實上也沒有漁船將那裏作為避風港去停靠。 香港很多關註大澳發展的人士,也一直在為大澳的發展出謀劃策和努力,大家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案,在保護當地居民的利益和文化資源的情況下,可持續性地發展大澳的旅遊資源,而不是簡單地將大澳發展成為一個主題公園的模式。 在大澳漁村的一隅,看到了幾條十幾米長巨長的龍舟,有一條正在維修,在石仔埗街的海邊,也看到好幾條很長的龍舟。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大澳的居民都會到大澳的關帝古廟、天後古廟和楊侯古廟去請出小神像,載有神像的龍舟焚燒金銀紙衣,然後龍舟遊河湧,沿岸棚屋居民朝神像焚香祈求平安,送神之後,還有龍舟比賽。2011年,大澳端午節龍舟遊湧的傳統儀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午五點左右,大澳的遊客漸漸開始離去,獨自坐在河湧邊上,看到一個漁民在捕撈著什麽。一縷陽光慢慢照射過來,剛好照在漁船和漁民身上,這一刻成為最佳的拍攝時間,我等候的就是這一刻。其實,遊覽大澳也是一個道理,走馬觀花的話,大澳遊覽一天都可以走完,不過要想細細欣賞這裏自然景觀,品味它的文化內涵,則需要耐心,需要有更多的時間。 傍晚時分,海鳥歇息在河湧的水泥樁上,看著河湧漸少的遊船和離去的遊客人群,它們似乎感受著大澳今昔的變化,在享受著大澳黃昏片刻的寧靜。大澳,香港這個最後原生漁村,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想象空間,但願大澳以後還能保持它的本色,給人們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 當我們離去的時候,還有許多的遊客帶著攝影器材從香港市區趕來大澳,橫水渡附近擠滿了人,他們都拿著相機,準備拍攝大澳的海上日落。漁民們忙完了一天,紛紛歸家,漁船在海上畫出道道金色的波紋。上車之前,再次回望了漁村,傍晚,大澳的天空也是如此的美好。我們是如此的深愛著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