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次想去香港,一直都想再去一次香港,可我總是與它擦肩而過!這次的年假,我再也不願意錯過香港了,我要看香港的全貌,我要看香港被時間蹉跎了的面孔,要剝開它華麗外表掩蓋著的傷痕! 大埔墟火車站 從深圳坐火車到大埔墟,只有四站路。出站後向左前行十分鐘,就是大埔墟火車站舊址,現辟為香港鐵路博物館,免費開放,遊人還可以進入老火車廂內坐一坐木條長椅,親身感受一下老電影裏的火車風情。 舊大埔墟火車站大樓實際上只有一層平房,1913年由英人所建,卻是典型的中華民居風格,歇山屋頂,飛檐彩繪,正門山墻塑有牡丹、喜鵲、佛手、紅蝠等,均是中國民間的吉祥圖騰。琉璃瓦屋脊上,當中一顆定火珠,左右雙鰲挺立,傳說有驅邪避火的作用。小小火車站台內,數棵古榕參差旁立,綠葉垂髯,濃蔭蔽日,探身向路軌,仿佛一直在聆聽老蒸汽火車頭由遠而近的轟隆嗚鳴。 從1913年啟用到1983年遷新址,這座火車站整整運行了70年,見證了香港機車時代的盛衰,見證了大埔墟的百年變遷。香港政府順應**,把此地列為香港法定古跡之一,沒有一拆了之,使我們今時今日尚可一窺香港公共交通的前世今生。 這是火車博物館裏的一張舊照片 當年的候車室和站台:
都爹利街的煤氣燈 都爹利街位於港島中環置地廣場後面,是一條不足五十米長的小街,街的盡頭有幾十級石階,花崗巖欄桿上下左右豎立著4盞煤氣街燈,昏黃的燈光至今依然照耀著夜涼的石階。據說這石階與煤氣街燈相伴近百年,不知目睹了多少情侶相偎相依,分分離離的悲喜一刻。人生易老,天難老,當所有的情事已變成往事,只有這老石階依然守著這幾盞最後的煤氣燈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這個煤氣燈的位置,距離酒吧街蘭桂坊只有一步之遙: 石板街(砵甸乍街)
石板街的正式名其實是以香港殖民地時代第一任港督(1843-1844)缽甸乍爵士 ( Sir Henry Pottinger )命名的。早期的香港,街道依山而建,為防滑多用大塊石板高低不平鋪成,市民們統稱石板街。隨著香港填海區擴大,街面改造,當年的石板街也就剩下缽甸乍街這一截了。
好在這地方與蘭桂坊、煤氣燈都相距不遠,步行約十分鐘可到達。在到處都是瀝青大馬路的現代都市,找一個雨天,撐一把油紙傘,著一襲布衣,獨自走在這條石板路上,邂逅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那會是一種怎樣的《花樣年華》? 天星小輪
聽老香港人說,100多年前,天星小輪已開航於港九之間,是當時港島居民唯一的過海交通工具。直到1970年代,海底隧道通車,過海地鐵修成,港島人才有了更多的出行方式,但草根情懷的天星小輪依然是眾多香港升斗小民的選擇。
從尖沙咀過海到港島,乘搭天星小輪往返只需花一個五元硬幣,還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兩岸迤邐的風光夜景,據說《國家地理》雜誌把它推薦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一個硬幣就可以讓其中的一個夢想成真,赳赳中華,巍巍河山,哪裏還能找到這麽質優價廉的景點了? 2元環遊港島80分鐘的叮叮車
叮叮車是港人對電車的俗稱。香港電車自1904年投入至今依然正常運行,魅力不減,可謂是“行走香港街頭的老古董”。叮叮車采用一票制,成人2元,老人孩童減半,可以從港島西的堅尼地城一直坐到港島東的筲箕灣。坐在上層前座,居高臨下,80分鐘車程以逸待勞,悠閑穿梭在港島鬧市之中,盡覽沿途風光,是一種極其適合遊客的自助觀光形式。
香港也不盡都是大富豪,也有為養家糊口而奔波的平民百姓: 在筲箕灣的菜市場,我看到有從北京和天津運來的蔬菜: 這個老婆婆在賣傳統的中草藥,她背後的收音機傳出粵曲,那感覺一下子就回到了舊時: 香港的繁榮我們無需置疑,香港的美麗我們更加的堅信,香港是一顆閃爍的東方之珠!但是香港的歷史也留下了滄桑的一面,時間也無法去撫平這些痕跡,香港的回歸歷史會讓我們銘記於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