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海外旅遊目的地中,澳門是我去的最多、感覺最好的地方之一。我去澳門,絕不是為了博彩,而是喜歡那裏悠閑的生活,美麗的風光,便宜的消費,熱情的朋友……我最欣賞的是澳門人的“中國心”。如果說十多年前澳門回歸祖國時,人們聚焦的是其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能否“不變”,而今天,這個東方小城讓人矚目和驚奇的則是其“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此後,差不多每兩年我就會去一次澳門。有時是路過,有時是專程。我親眼目睹了澳門一年年變大、變高、變漂亮的過程。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為1580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裏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紮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裏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癥“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裏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裏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澳門氹仔大橋又稱為西灣大橋,西灣大橋是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島的第三座大橋。西灣大橋是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島的第三座大橋,於2002年10月8日動工興建,主橋於2004年6月28日合龍。西灣大橋北起澳門半島融和門,南至氹仔碼頭,采用“豎琴斜拉式”設計,兩個主橋躉之間跨度達18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