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澳門的地標性建築,大三巴絕對是前三位的景。說起大三巴,恐怕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它其實是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耶穌會神父設計,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當時是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但在1835年的一場大火中,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也就是今天的大三巴牌坊。到達澳門的那天晚上,我們便去大三巴湊了會兒熱鬧,遊人如織,黑夜中的大三巴高高佇立在階梯的那一端,在燈光的映照下發出白燦燦的顏色,顯露出自己的大概輪廓。 盡管夜晚的大三巴不夠漂亮,黑壓壓的讓我覺得不舒服,可是在攝影愛好者的眼裏卻有別樣的美。 在這裏就可以看到葡京,澳門真的不大。 右邊就是居民樓。 晚間的大三巴在我來說還是太過嘈雜,而我也一直很享受體驗異地清晨的風情,於是第二天起了個早,再次去到大三巴。正面的樣貌已經見得太多,我還是想去探尋對我來說完全陌生的大三巴的背後世界。 清晨的大三巴廣場台階前,鴿子優雅的漫步,享受難得的清凈時刻。 路燈依然亮著,廣場上果然沒有什麽人,偶爾也只有當地人匆匆走過,趕著去教堂做禮拜,那天剛好是周日。 其實真的站在牌坊前,並不覺得宏偉,不過能看到精美的工藝~~ 牌坊的各層各有含義。 第一層:是一個三角形山花,上面有銅鴿象征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墻。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征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只七翼龍(看圖是右邊這個),右側則是生命之泉及一艘西式帆船。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制耶穌會聖人。 第五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圖案。 從這扇門進去是個博物館,那天去太早了,還沒有開。 繞道背面,看看這殘垣背後的樣子,才是這天的主要目的。因為實在太早,所以沒法走進去,只能在圍墻外徘徊,估計開放的時候是能走到架子上俯瞰廣場的。 我不知道左上角那一團團的黑色花案是什麽,但是我當時真的看了覺得好肉麻,渾身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這個磚墻很有意思,都是用修正液寫的字,最多的就是愛情宣言~~ 再繞回到牌坊後面,看到這個理事會覺得很有意思。 這條巷子非常非常不起眼,就在哪咤廟往大三巴走的右邊,我當時也是覺得燈光很亮拍了一張,不知這就是我在牌坊周圍尋尋覓覓了一圈又一圈的戀愛巷。 據說這條巷子的名字是來源於其葡文名稱“Travessa da Paixão”,“Paixão”可解釋為迷戀和激情,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了,因為很多電影在此取景而有名,其實全長不過5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