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古跡追尋 離開鄭家大屋,繼續向北前行,沿途經過許多的澳門特色小街小巷。 澳門的小街巷多數都用石頭鋪砌,有的還用顏色石頭鋪出圖案,即使是春節,如果你走這些小街巷依舊很少人。不過,你不走這些街巷,你就會錯過了一些文物古跡。 澳門_聖老楞佐教堂 離鄭家大屋不遠,你可以看到一個高台上面的聖老楞佐教堂。資料介紹:聖老楞佐教堂與1560年前建造,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原先是簡單的木結構,後於1846年由澳門設計師多米斯 亞奎諾重新設計建造。據說,在過去澳門沒有開發南灣之時,這座教堂可以直接看到大海與碼頭,每當葡籍的水手出海歸來,其家人都會站在這裏迎接親人的歸來,所以這個教堂也被華人稱作“風順堂”。 澳門_聖老楞佐教堂 聖老楞佐教堂屬於新古典建築,教堂建築還融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 澳門_聖老楞佐教堂 在其院內用現代手法展示了完整的《聖經故事》,讓你增加了對於西方宗教的認識。 澳門_聖老楞佐教堂 聖老楞佐教堂是以宗教傳奇人物聖老楞佐作為主保聖人,堂內樹立了他的大型塑像。據說:老楞佐是西班牙人,是羅馬教皇西施篤二世的助手。公元3世紀時,教會受到羅馬王的迫害,不得不交出全部財產,老楞佐帶著教會接濟的乞丐、病人和殘疾人求見羅馬王。羅馬王認為這是一種挑戰,命人拷打老楞佐,最後把他放到火上烤。葡萄牙人認為老楞佐是一位庇佑平安,賜予風信的海神。所以風順堂又被稱為風信堂。堂內供奉著身著衣袍,右手擎聖經,左手持法杖的聖老楞佐像,因此被稱為聖老楞佐堂。 澳門_聖老楞佐教堂 順著聖老楞佐教堂向上走到山頂,那裏有一系列的古跡可以到達崗頂前地。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也屬世遺城區範圍。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環顧四周皆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的建築物有:聖奧斯定教堂(上圖左側)、耶穌會會址、崗頂戲院(上圖右側)、聖若瑟修院、何東圖書館以及明愛中心等,再加上由石仔鋪成的海浪圖案路面,更散發著濃郁的歐陸情調。是一處悠悠步行的好去處。 澳門_崗頂劇院 首先,綠色的崗頂劇院很容易辨認。資料介紹:崗頂劇院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是位於崗頂前地的古老劇院,被認定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伯多祿劇院在1860年由澳門的葡萄牙人集資興建,主色為綠色,襯托墨綠色門窗,屬新古典主義風格。劇院乃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建成初期只有主體部份,其後1873年再於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義的三角楣。 澳門_崗頂劇院 可惜崗頂劇院在維修中,我們無緣入內參觀。 澳門_聖奧斯定教堂 在崗頂劇院可以看到黃色的聖奧斯定教堂。資料介紹: 聖奧斯定教堂,1591年由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創建。教堂最初建築非常簡陋,教士們便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每當大風吹來,蒲葵葉便隨風飛揚,華人遠遠望去,覺得這情景像龍須豎起,就稱教堂作“龍須廟”,後又以粵音轉稱“龍嵩廟”。教堂於1874年重修後,形成今天的規模。該教堂每年為期兩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澳門天主教會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澳門_聖奧斯定教堂 澳門_聖奧斯定教堂 澳門_耶穌會會址 大門緊閉的也許就是澳門耶穌會會址。 澳門_聖若瑟修道院 聖若瑟修道院,門口的聖母像擺滿鮮花。資料介紹: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取得現址。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修院專門培養赴中國及東南亞傳道的神職人員。毗連的聖若瑟教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可惜也是在維修中,並不開放。 澳門_何東圖書館 聖若瑟修院隔壁就是何東圖書館。外表裝飾是黃色的,拱門進去是一個小院落。資料介紹:何東圖書館是座落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崗頂前地的公共圖書館,樓高三層,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樓宇。建築物建於1894年(清光緒帝二十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以1.6萬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東爵士在港病逝,其後人按爵士的遺囑將故居及25,000港元購書經費贈予澳門政府,建立一所公共圖書館,建築物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澳門_何東圖書館 河東圖書館是免費的圖書館,裏面三層建築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園式豪華住宅。資料介紹,該館藏其中有:劉承幹嘉業堂的明朝嘉靖年間的中國文史典籍藏書16種、天主教文獻、廣方言館書稿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等珍貴古籍。 該公共圖書館在1958年對外開放,以收藏中文古籍為館藏特色。藏書樓位於二樓,藏有古籍五千餘冊,其中有明朝嘉靖年間的中國文史典籍,包括近代著名藏書家劉承幹的「嘉業堂」藏書16種,極為珍貴。可惜我們沒有時間慢慢的觀賞裏面的藏品,留待下次預留更多時間再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