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後宮簡介天後宮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上,俗稱『天妃宮』、『媽祖宮』,在明朝稱為『娘宮』、『媽娘宮』、『娘媽宮』『媽宮』等,也是馬公地名的由來;天後宮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在西元1604年荷蘭人被明朝擊退到澎湖時就已存在,可見其歷史之悠久,也是馬公區域市平易近的信奉中央。天後宮-修建氣勢氣度天後宮修建是傳統的閩南式合院修建,分歧於其他寺院的修建氣勢氣度,坐北朝南采四進式款式的寺院,以傳統工法修建、梁柱利用榫接體式格局建構,包含山水殿、正殿與兩側護龍和後落的公善樓(清風閣);山水殿為三開間,屋頂展現了雙龍燕尾起翹,屋脊中央是剪黏雕塑『龍馬負河圖』;正殿祀奉金面媽祖,在神龕兩側有四幅擂金畫,是廣東省匠師朱錫甘的作品,正殿並與護龍相接,離別奉祀註生娘娘和當地烈婦的節孝祠;落後的清風閣右壁嵌入一方石碑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碑』,碑高198厘米、寬28.7厘米,是為紀念沈有容解散入侵澎湖的荷蘭水師的大膽事跡。天後宮-歷史生長傳說在元朝17年(西元1280年)元世祖派兵撻伐日本,卻遭受台風的攻擊,官兵們到處流散,卻夢見媽祖展現而救了官兵,並於澎湖上岸,因而在隔年元世祖便封媽祖為『天妃』,豎立天妃宮並設澎湖寨巡檢司;明朝稱天妃宮為『娘宮』、『媽娘宮』、『娘媽宮』『媽宮』,成了地名,至明朝嘉靖42年(西元1563年)由於剿倭成功進而擴建媽祖宮,到了萬歷20年(西元1592年)日本鎖國政策潰逃,倭寇邊最早侵襲中國沿海和澎湖,但明朝軍隊都能將其退之,據傳是媽祖的保佑,所以又重建媽娘宮,天啟4年(西元1624年)明朝趕走了荷蘭人又改建媽祖宮而成為現在的面目;清朝康熙22年(西元1682年)施瑯帶領軍隊進攻澎湖擊退明軍,施瑯以為是靠媽祖顯靈互助,因而奏請康熙皇帝加封,並特派禮部郎中雅虎特地來澎湖致祭,隔年正式加封為媽祖為天後,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後宮,地名為媽宮,平易近國9年便把地名媽宮澳改成為馬公街。澎湖陸地旅遊澎湖縣島嶼浩大、陸地資本雄厚,著名的旅遊景點例如跨海年夜橋、漁人碼頭、吉貝島、鯨魚洞、赤□碼頭等等,是市平易近消暑、不雅觀海、賞豚的好行止,水上活動的種類相當雄厚像是噴香蕉船、水上摩托車、水上拖曳傘等等安慰的文娛行動措施,旅客也可搭乘玻璃船瀏覽海底美景或遠洋浮潛與魚兒做近間隔的互動都邑讓你愛上澎湖喔!地址:澎湖縣馬公市長安裏正義街19號 營業(開放)時候: 上午05:00至早晨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