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禪院從落新界屯門之北,建在青山的東麓,是噴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它是噴香港無人不曉的旅店遊勝地,既然具戰爭莊嚴氣氛,又有事跡文物可供瀏覽。世傳青山禪院建於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末年,惟原修建早已廢圮,經多番重建,因這青山禪院這一稱號是本世紀以來的叫法;曩昔,它有過許多名字,如普渡寺、斗姆寺、杯渡寺、杯渡庵、青雲不雅觀等。
青山禪院一帶風景美麗,禪院前對聯是“十裏松杉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正是青山禪院所處情況最逼真的寫照。青山海拔583公尺,卓然挺立,頗具氣度。南朝時期,杯渡禪師會到此駐錫,幫青山原名杯渡山。《東莞縣誌》中記載:“廣州圓經,杯渡之山在東莞屯門界三十八裏。耆舊相傳,昔日杯渡師來居屯門,因此得名。”
宋時杯渡山北腰上,建成有杯渡寺(別名杯渡庵),乃先人紀念禪師而建,故本日青山寺內牌樓刻有:杯渡遺址 四字。在年夜雄寶殿左首後山有石油渡巖,巖非通俗但高曠,巖壇上有粗石雕的杯渡禪師像,原像是五代南漢同知屯門鎮陳延命工匠雕制贍養,現已不存,新像是近人仿造,古風雖失蹤,惟意義仍存。禪師像藏身在一小龕中,龕聯早:”孟津別後杯寺首創歷史,山寺巖路因其得名,撒布後世,風趣的是,禪師像前放置了三四十個不雅觀音、天後、關公瓷像,都有是人們遷居時把像安奉於此,以求佑護。
清不茍談笑光年間,杯渡庵被改建成為青雲不雅觀,因日久失蹤修,漸拓荒圮,原有勝跡埋沒,唯一小屋一間,是一名叫黃姑的女不茍談笑士所建。1914年,未削發提煉奇法師取得該地業權者陶氏家族的支持,出任司祝並年夜興修築整造,1918年顯奇法師自浙江寧波不雅觀宗寺受戒歸來,他與張純白居士捐獻集資修建,顯奇法師本為閩籍商人,堅信梵學而削發,建成青山禪院,遭到華商及其時的港督金文大力支持,前後建成有杯渡亭,諸天寶殿,年夜雄寶殿,地藏殿、護法殿,住持室,居士林,不雅觀音閣,海月亭,杯渡遺址牌樓,得海名山牌教導局,韓陵片石亭及魚墳等,又化龍巖,杯渡巖,杯渡花園,韓昌黎碑,黃椰川碑等。
1926年,青山禪院落成舉行開光儀式,灑凈儀式由妙參法師住持,名山廟宇得以中興,故顯奇法師被譽為“中興青山”祖師,顯奇法師於1932年圓寂,由筏可年夜僧人出任青山寺的住持。以後,張純白居士赴廈門拜虛雲老僧人為師,法號了幻。了幻法師返港後,以當家名義掌管寺務,努力興修齊堂僧室,悉力生長青山禪院。爾後,寺院前後由達安法師、蘿生法師任住持,蘿生法師往生後,由其江蘇俗家侄兒到港剃度削發,繼任住持。
青山東省十景包含:“挹曉亭”、“噴香海名山牌樓”、“魚骨墳”、“青雲不雅觀”、“杯度像”、“龍骨巖”、“平地第一”、“韓陵片石與青山碑記”、“和合山門”、“一線天”。物轉星移,現在只折半有跡可尋。
青山腳下,有一釋教青山小學,沿校旁山路至半山有挹曉亭,亭內有石椅石台供人憩息,亭有碑,記敘何東爵士體念“陟降之勞”而於1932年建。過挹曉亭不久,有一座雄偉的石牌樓,建成於1929年,上書“噴香海名山”,是前噴香港總督金文泰所題,書法雄勁有力,可見其運載中國書法曾下過苦功,牌樓是紀念金文泰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遊青山而建,牌樓並刻有倡建者姓名,共有二十人,包含周壽臣、周峻年、羅旭和、馮平山、鄧誌昂、鄧肇堅等一眾名人。
牌樓內匾書寫上“懸崖勒馬”,是鐵禪法師所題,牌樓的裏外均有對聯,外聯曰:“樓不雅觀整齊,清夜聞鐘通下界;湖山如此,甚麽時候返錫到華夏”(三小梁士詔題),內聯其一曰:“導海而來,杯渡心肝中領土;平地仰止,韓公名重番邦人”,(東莞東伯陶題),內聯其二曰:“岸泊屯門,幸我輩附韓子題名,蔔異日山河井壽;亭不雅觀海月,嘆此地無坡公遊跡,問何年笠履重來。”牌樓兩內聯裹的“韓公”和“韓子”指的是唐朝詩人韓愈。相傳他被貶廣東時曾慕名離開青山,裏山顛一片巨石上刻下“平地第一”四個年夜字,後來在噴香港年夜學放地山等史學者的考證下,證明是由北宋新界鄧族鼻祖鄧符協摹刻,距今九百多年歷史,碑後更刻有韓愈詩四句:“兩岸雖雲牢,木石互飛發。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濤沒。”旁刻“退之”(韓愈字退之),先人更建成有六柱六角亭,名為“韓陵片石亭”。亭北有馮秉華隨金文泰二遊青山而撰碑記敘的“青山碑記”。
“平地第一”的刻石可異因年月久遠,風雨浸蝕,已告殘缺,80年月青山建電視轉播站,刻石被擠一旁,未加珍愛,且山路關閉,遊人欲看無從。只可在杯渡巖旁看先人曹受培命工匠於1919年摩刻的“平地第一”替換。
“噴香海名山”牌樓不遠處有一個魚骨墳,立於1921年,相傳遊人爬山野餐,寺內僧人誠勸勿殺生害魚,遊人悔悟,捐錢供僧,僧人將所供錢形成墳,內埋遊人所剩魚骨,惟今墳碑崩爛,原為青山一景,今已蕩然無存。
離魚骨墳不久,沿石階而上便抵禪院山門,山門的對聯正是“十裏松杉藏古寺,百重去水繞青山”,再拾級而上,護法殿挺立眼前,護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門,傳說會自動朝開暮合如此,先人以為自對開合之說可動力自其門聯“凈土何須掃,空門不用關”。護法殿右方是青雲不雅觀,建於1843年,內奉不雅觀音菩薩像。青雲不雅觀後有古銅鐘一口,上刻“青雲不雅觀,道光二十二年制”。
年夜雄寶殿後有小路通一小溪,名荷花溪,溪畔有一石巖,叫龍骨巖,巖內原放有龍骨化石一塊,有說是史前恐龍化石,但無史籍可考;有說是廳局級在寺內,聞法得度化石;有說是年夜魚骨,傳是巨鯨撞山化石。各類說法倍添玄秘傳奇色彩。此龍骨現置於護法殿下,建成有鐵籠珍愛,遊者喜以硬幣扔擲,冀求那運。
年夜雄寶殿後有石級爬山,可到杯渡巖睹杯渡禪師像及“平地第一”碑,而杯渡巖與不雅觀音閣之間,有兩塊自然巖石,彼此的頂端,互訂交卸,而非合攏;從下而上望,可見寬闊的開空化為一線。此為青山第十景,是唯一自但是成,惋惜現在亦已雜草叢生,渙然一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