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澳門文學批評回望 上文談的是當地澳門文學批評的特點,此文再就內地澳門文學批評的狀況略述一二。 澳門文學的發展,引發域外特別是內地批評界越來越多的關註。且不說澳門文學以獨立的章節被編入各種版本的文學史,被一些學者作為專門課題來硏究,單是發表在各地報刋的評論澳門文學的文章就有數百篇之多。 在內地,有很多批評家是澳門的老熟人的同夥。早在二十多年前,有人說澳門是“文明沙漠”的時候,他們就站出來反對對於澳門文學的虛無主義了。出於一種熱愛和信心,他們從文學萌芽看到了澳門文明的綠洲。上世紀八十年月,正當澳門文學開始走向自覺的時候,他們參與進來,與我們一路打造澳門的“文學籠統”,雖然身在域外,卻心繫現場,在闡釋文學現象、指導文藝創作、推動理論批評建設、構建澳門文學批評新款式等方面,始終一往情深,不遺餘力。由此展開的批評,因非常熟習澳門文學生態及其歷史淵源而毫無隔膜,因與澳門作家眞誠地靈魂擁抱而直抵其心靈深處的當代歷史,因紮實的文本閱讀而獲致在批評對象眼前的主動權,因貼近澳門現實而充滿鮮活感。他們的批評話語間,仿佛包括著一種抵達的執拗和趨向的深遠。在我們看來,這些內地批評家堪稱“亦師亦友”,與他們長期交換協作,讓我們深受啟發,獲益匪淺。且舉二例: 一是從文本出發的批評原則。我們發現,內地一些批評家面對澳門文學作品,不只要著敏銳的感覺,而且表現出很強的耐性和毅力。他們異常重視文本閱讀,這種閱讀是反覆的、細讀式的,不只肇端於批評之前,而且貫穿於其後的整個過程中。這裡,讓我們感應一份責任心,一份對批評及其對象的尊重,就像一名中年學者所說的:“一部作品,不讀上幾遍,連對象都沒弄清晰,憑什麼對人家說三道四!”批評在文本上的認眞作為,在確保批評遠離“臆想化”、“空洞化”和“淺薄性”的同時,還防止了文學文本的被遮掩。事實上,澳門文學的許多佳作,正是在批評家的文本閱讀中被“篩選”出來的。 二是從“文學”層面評價澳門文學的尺度。儘管澳門文學歷來重視品德、精神的宣揚,而內地批評家也常以此作為評價澳門文學的重要標準,然則,他們的批評並未脫離“文學性”而成為純粹品德、倫理意義上的“講辭”。作品主題和題材意義的理會,作家思維品德立場的判斷,和文明身份和世界觀的探討等等,都是在文學性軌道上運行,在文學話語體系內展開的。這就啟示我們,文學批評指向永遠不能偏離文學自己那些永恆的藝術和審美元素,澳門文學之所以為文學,是因為它具備了文學的質量,只要在“文學”的層面上它才具成心義,只要堅持文學批評的文學性,澳門文學才有能夠走向眞正的科學定位。 對於澳門文學來說,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相互依存、弗成朋分的兩個部分。內地批評家對澳門文學現場的積極參與和敏銳反應,體現了中國文學界對這一年靑的特區文學不斷發展的能夠性的熱切等候和想像。事實上,這種等候和想像及其凝結的功效,已成為建設澳門文學理論批評的重要資源之一。我們將非分特別地珍視它,起勁地學習它,以不斷提拔澳門文學的精神境地和文學層次。 (本文轉載自:澳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