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賽馬的朋友到了香港,不妨到跑馬場看看當年賽馬的盛況,到博物館領略一下賽馬的悠久歷史,賽馬可以講是香港的一個特色了。 香港賽馬博物館位於香港跑馬地馬場快活看台2樓。於1996年10月18日開館,占地面積超過6000平方呎。展示香港從1840年至今的賽馬歷史和資料。
博物館的場地不大,從樓上還可以俯瞰賽馬場
博物館門口是一幅很大的墻畫,畫面是穿著盛裝的伯爵以及騎士,充滿著十九世紀英倫風味。
博物館位於二樓,場館不是很大,但卻是免費的,雖然是免費的博物館,但是展出的物品卻囊括了香港賽馬的歷史發展,很值得小朋友包括大人學習和了解。
上到二樓是一個小商品展台,過年的時候發財樹上掛著利是,一片喜慶的新年氣氛。右手邊就是滿貫廳,可以飲早茶也提供午市和夜市。
這是一匹馬王的(骨架),是1978年到1982年香港馬王"祿怡",這匹馬很特別,是真真正正賽馬的骨架。這匹大名鼎鼎的"祿怡"是香港第一匹贏得百萬獎金的駿馬,出賽32次就獲得過15次勝利。
1918年2月26日發生在跑馬地馬棚的那場導致600名馬迷葬身火海的火災,人們依然難忘。這場悲劇也是以“跑馬地的歷史時刻”為主體的第二展館表現的內容之一,它向觀眾回顧了香港跑馬地賽馬場自1848年至今的歷史變遷。 這個展館展示的是騎馬的技藝,同事也包括了賽馬時候的一些用具,圖中展示的就是計時器啦,看到這些器材,似乎聽到舊時的鳴槍聲,萬馬奔騰歷歷在目。
博物館還模擬馬匹飼養、訓練的場景,制作了迷你模型,陳列品中最特別的要數以前的一些證件、工具和獎杯了。
這是1974年——1983年使用的場外投註售票機。
各式各樣各個年代的投註機,記錄的是香港賽馬的歷史,以及香港人的娛樂生活。
1983年-1989年的投註機
看過了仿真的早期騎師和賽馬,還通過圖片和文字了解一下香港賽馬的演變。最早的賽事是在1841年,當時的馬匹都是從北方南運的蒙古馬,很多騎師甚至就是馬主,服裝也沒有太多的講究。到了20世紀初,賽馬漸漸職業化,馬匹也由原來的蒙古小馬變成從澳洲或歐洲運來的純種馬。
這個展館的主題是“賽馬運動向香港致意”。這裏展出世界各地賽馬會及賽馬機構的藝術品、紀念品、各大賽事的獎杯等,展品琳瑯滿目,其藝術造型及精美制作令遊覽者嘆為觀止。
這是騎師磅。香港的賽馬是“讓賽”,我們希望每一匹馬跑每一場都有同樣的機會輸贏,所以每一次讓賽比賽之前,騎師的重量一定要知道。/如果準備讓120鎊,騎師100磅,他要再拿上20磅的東西來騎馬,每一場比賽之前我們都要秤一秤騎師,每一場馬跑完之後也要秤一秤騎師,讓我們真正知道是不是100磅的騎師帶著20磅的東西來跑馬。 這種秤是1986年才開始使用的,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它已經被電子秤所取代了,馬會特意擺出來讓大家參觀,如果願意,還可以親自試上一試。
這個獎杯,是女王親自頒發的
這就是蒙古馬,香港沒有職業化的賽馬之前,跑的馬都是從中國運來香港的。00:07:48:16這匹馬很特別的就是比現在的純種馬矮很多,沒那麽大。現在的馬多數過千磅。另一個很特別的就是可以看到以前的騎師不是專業化的,現在的騎師沒有那麽高大,也沒有那麽重。
在博物館裏,除了可以看到以往訓練的工具、獎杯等等以外,還可以通過互動遊戲了解馬匹的知識。
騎士的服裝已經有點陳舊
下圖展示的是當時賽馬的馬鞍。
這個展館介紹騎師的服裝、用具,而且展現賽場上緊張激烈的場面,人們可以看到賽場上的眾生相。來到這一展覽館,就猶如來到了現實中的賽馬場,看到帥氣的騎師策馬揚鞭。
館方特別設置了遊戲機,通過互動的方式,讓觀眾了解馬的生命周期以及結構等基礎知識。節目單、騎師榜、訓練工具,賽馬博物館的珍貴資料展示了香港賽馬100多年的歷史。在賽馬博物館裏的一角,還有一個專作慈善之用的展覽廳,現正展出500多件特殊幼兒中心和特殊學校同學的藝術創作
賽馬博物館很小,半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但是賽馬場周圍的環境不錯,看完之後還可以在附近散散步。有很多中巴和大巴都經過賽馬會,從中環或者銅鑼灣過來很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