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澳門之行終於讓我從另外的角度認識到不一樣的澳門,以往對於澳門博彩場根深蒂固的印象已經逐漸被美食和迷人的葡國建築所代替,希望大家看過這篇遊記,能更好地在澳門遊玩,也希望大家跟我一樣,在認識這座城市後,喜歡上它。 這天早晨的自助早餐我們選擇了六樓的海風餐廳,沒想到品種比十七樓的自助早餐還要豐富,牛排、三文魚刺身、各式甜點、粥面等應有盡有,又是吃飽飽出門,好滿足。 吃得飽飽的繼續我們的澳門之旅,聖若瑟修院是一間專門培訓進入中國傳教的修士,而聖保祿教堂則是培訓傳教士到日本傳教的,由於聖若瑟修院成立的時間較聖保祿教堂為晚,故華人稱聖保祿教堂為「大三巴」,稱聖若瑟修院為「三巴仔」。這裏位於崗頂前地,應該是聖若瑟修院的側門,沒能入內參觀。門前的聖母像顯得莊嚴而神聖。 何東圖書館是一座公共圖書館,樓高三層,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樓宇。建築物建於1894年(清光緒帝二十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以1.6萬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 1955年何東爵士在港病逝,其後人按爵士的遺囑將故居及25,000港元購書經費贈予澳門政府,建立一所公共圖書館,建築物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圖書館分為新舊兩個區,舊區的主樓是一個花園式建築,建築的主體色彩是明快大方的鵝黃色,輔之以白色線條作為裝飾,看起來有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老樓是以收藏中國的古典文獻書籍而揚名的。 崗頂劇院(葡文名稱伯多祿五世劇院;另稱馬蛟戲院、崗頂波樓),是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古老劇院,被認定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位於崗頂前地二號,聖與斯定堂是由意大利天主教與斯定教會,於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三年後歸葡國人所有。是本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道的教堂。教堂於1825年重修,外形壯麗雄偉,內部裝潢寬敞闊大,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教堂內在做禮拜,唱聖歌,連門外都擠滿了人。 亞婆井前地,這裏是一片安靜的廣場,四周都是住宅。由於亞婆井前地及周圍古舊建築,故被列為澳門建築、歷史和文化文物區。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為亞婆井。 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為澳門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故為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澳門昔日的葡萄牙人有民謠說:“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麽在澳門成家,要麽遠別重來。” 澳葡政府為保存此區的文化特色,進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亞婆井前地內的兩株百年老榕樹得以保留,增設古典路燈和將石子路面改鋪大理石等。 不下雨的澳門天氣還是比較濕熱,在亞婆井前地的小報亭買了個冰淇淋解暑。 鄭家大屋就在亞婆井前地旁邊。建於1881 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後來,鄭家後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築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文化局於2001年7月接管該大屋,並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建築範圍約4000 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仆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古色古香的大宅子,兩層樓,有庭院。內部很空曠,我們一再感嘆這樣的大宅,找個人從前走到後都得有10分鐘,實在太不方便。 從亞婆井前地再往前,走幾分鐘即可到媽閣廟。 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枕山臨海,倚崖而建,周圍古木參天,風光綺麗。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能預言吉兇,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 海事博物館就位於媽祖廟對面,澳門的歷史與大海深深聯系在一起,海事博物館所采用的主題不但反映了澳門,還有系統地闡述了葡萄牙和中國在海事方面的歷史,說明了大海對人民及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裏面有許多各式船的模型,做工很精細,仿真程度很高,喜歡船舶模型的不要錯過。 半島的景點大半天的時間已逛的差不多,我們打算晃回酒店享受免費下午茶。此時下午兩點多,打算喝完下午茶,再去漁人碼頭轉轉。 下午茶也在十七樓的索菲特會所酒廊,邊看風景邊享用。好精致的下午茶,端上來時被驚艷到了。配上紅茶或咖啡,慢慢品味。 漁人碼頭是中國澳門首個主題公園和仿歐美漁人碼頭的購物中心。澳門漁人碼頭建於外港新填海區海岸,鄰近港澳碼頭。由何鴻燊及周錦輝投資興建,總投資約為澳門幣18.5億,經過5年時間籌備與興建。 幾年前跟團的時候也到過漁人碼頭,感覺挺不錯,歐式建築,仿古羅馬角斗場,唐城區,火山,阿拉伯堡壘。因為就在海邊,所以風景相當宜人。逛累了海邊長凳小憩,很悠閑舒服。在十六浦酒店做穿梭巴士先到港澳碼頭,下車後步行十分鐘就可到漁人碼頭。 這次的漁人碼頭明顯蕭條了很多,阿拉伯堡壘正在拆除,旁邊也有工地在施工。原先熱鬧的歐式小鎮人煙稀少,荒涼了很多,這是怎麽了呢? 烏雲密布,仿佛2012一樣,黑壓壓的雲層壓下來,一場大雨就要來臨。我們也趕緊匆匆逛完,趕回港澳碼頭搭車。 從港澳碼頭搭乘新葡京的穿梭巴士,打算去新葡京和葡京轉轉。那裏的晚上華燈璀璨,紙醉金迷。 華麗麗的新葡京大堂,金碧輝煌,極盡豪華。在新葡京的賭場逛了一圈。 由澳博行政總裁何鴻燊以六千九百一十萬港元購得捐贈國家的圓明園馬首銅像。 新葡京對面就是葡京。兩大酒店和賭場逛了逛,饑腸轆轆,打算轉回新馬路吃晚餐。 從新葡京出來往新馬路方向走,在一個巷口驀然看見了“陳光記”的招牌,這也是一家攻略推薦的店,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LG喜歡吃燒味,當然不能放過這家。陳光記燒味飯店地址:半島博士街馬路19號地下 去的時候店裏已坐滿,我們只好和一位單獨的食客搭台,吃著吃著聊上了才知道他是一個人到香港澳門旅遊,從上海來,頓時覺得親切。哈。點了招牌的黑椒鴨,鴨皮酥脆,非常香,鴨肉也很入味。兩個人都很喜歡。 叉燒飯。甜甜的,肉質很嫩,也很好吃。 一般吃燒味都會點一份白灼菜心,葷素搭配,爽口。 添發碗仔翅地址:半島 新馬路福隆新街18號又是一家誤打誤撞的美食老牌店。幾乎每個攻略都會提到這家店,但是位置確實不好找。在新馬路旁邊的一個小巷子裏,我是在先發現了《伊莎貝拉》拍攝地“新華大旅店”後,一轉眼,看到了這家店,斜對面十多米的距離。又是好巧。 店鋪很小,只有幾張台,十點多的晚上還是坐了不少人,看來還是很受歡迎的點了兩份碗仔翅,東西下料的確“很足”,湯底味道“名不虛傳”。 新華大旅店位於市中心議事亭附近的福隆新街,旅店始於1873年,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澳門最有歷史的旅店之一。2006年梁洛施憑借一部《伊莎貝拉》一舉成名, 而《伊莎貝拉》的主要取景地之一就是新華大旅店。另外,電影《蝴蝶》,王家衛的《2046》等也是在這裏拍的,所以這家旅店也是眾多電影愛好者必尋之地之一, 走進新華大旅店,《伊莎貝拉》海報隨處可見。想學著梁洛施的樣子來一張PP的,無奈拍糊了,可惜。碗仔翅下肚,又買了義順牛奶的紅豆雙皮奶回酒店,一天的行程結束。安然入睡。 因為是中午退房,所以上午的時間我們又去了新馬路和議事廳前地,今天的任務是尋找瑪嘉烈蛋撻。瑪嘉烈蛋撻地址:本島馬統領街金利來大廈17B地鋪(近周大福) 澳門點心中最著名的可說是葡撻,而所有葡撻的祖先恐怕要算瑪嘉烈和安德魯這兩家,相傳這夫妻倆早年間在路環開了葡撻店以老公的名字命名,生意很好,遠近聞名,後來夫妻感情破裂,離婚後,老婆在澳門半島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葡撻店。安德魯蛋撻店在路環和氹仔的威尼斯人酒店裏都有。因為吃過了瑪嘉烈,所以後來在威尼斯人看到安德魯我們也沒有再去吃了。 瑪嘉烈葡撻店真的不是太好找,在新馬路靠近葡京賭場那一側某個胡同裏。圍著地址上說的 金利來大廈繞了快一圈,手機地圖也顯示要麽走過頭了,要麽沒到,在差點快要放棄的時候,一回頭,看到了”瑪嘉烈蛋撻”的指示牌。真是有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趕腳。周折了好久好不容易找到的瑪嘉烈,當然得多吃幾個,兩個人買了一盒6個蛋撻,坐在瑪嘉烈店的戶外餐桌下細細品味。 已經不記得是第幾次來到議事廳前地了。盧家大屋就隱匿在議事廳前地附近的一處小巷內,頭一天硬生生的錯過了沒找到。今天找到了才發現周一閉館,被拒之門外,看來與盧家大屋甚是無緣了。回十六浦酒店收拾行李,坐酒店穿梭巴士去港澳碼頭,十幾分鐘的車程,實在是好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