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澳門遊玩,都會去大三巴那個地方,從民政總署大樓前的議事亭前地開始,一條石板街足夠你逛半天。說實在的,我每次去到那裏就頭疼,到處是遊客,你要攝影必須找到不同的角度。但是,大三巴附近景點相對集中,故此遊人肯定停留得最久。特別是一些旅遊團隊,導遊都帶著遊客匆匆而行,大聲叫著趕快合影,你要仔細看是沒有可能的。 澳門友誼大馬路 民政總署大樓前寬闊的友誼大馬路,在澳門難得有如此寬闊的馬路。馬路對開就是議事亭廣場。 澳門民政總署 民政總署大樓座落在澳門繁華的心臟地帶,遠在1584年,她是中式庭院的造型,又名“議事亭”,顧名思義就是政府議事的地方。後來搖身一變成為具葡萄牙風格的大樓,一切市政事宜在這裏進行,數百載不變。 澳門仁慈堂 澳門仁慈堂建於1569年,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的首任主教賈尼勞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為一兩層高的歐陸式的傳統建築物,上有三角楣,整體白色設計,外表亮麗。地面層建有拱廊,上層走廊外建拱窗,有窗台狀的鏤石欄桿,其後於1905年以新古典主義的表現方式加建拱廊部分,修成甚具古典文化特色的建築模樣。 澳門仁慈堂創始人 仁慈堂旁邊有一條小巷,盡頭立著澳門首任主教賈尼勞(1516-1583)的塑像,他也是仁慈堂的創始人。 澳門小巷 站在賈尼勞塑像前,看到這條寧靜的小巷和外面擁擠的人流形成了多麽鮮明的反差。這裏是澳門著名律師樓所在地。 澳門玫瑰堂 從議事亭廣場向北走,到了一塊三角地前,有一棟漂亮的建築,那就是玫瑰堂。資料介紹:玫瑰堂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教堂於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祀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Rosary),故稱玫瑰堂。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澳門玫瑰堂 玫瑰堂裏面也富麗堂皇,具有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葡萄牙的建築風格。裏面收藏有澳門基督教會的許多珍貴文物。 澳門玫瑰聖母 陶瓷塑造的玫瑰聖母真的是個大美人。 澳門女媧廟 像個民居的女媧廟,搞不清為何這麽小?原來:女媧廟座落在草堆街與大三巴街交界處,廟宇建築與普通民房相似。該廟正門原向大三巴街,今門前空地為神殿故址,並無草堆街;廟後與布疋店相連,鋪向草堆街。1914年冬,布疋店失火,波及女媧廟,焚毀正殿,只余偏殿。當局清理災場後,不許重建廟宇,開辟街道。女媧廟只得半壁,經過修葺,從旁辟戶,加奉呂祖,名為“靈巖觀”。 澳門大三巴 大三巴牌樓是澳門最著名的標誌,幾乎澳門歷史上重大活動都會在這裏舉行。資料介紹: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當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這座牌坊的正面巨大的柱子和精致的石雕,體現了當年精湛的建築工藝。 澳門大三巴 從牌坊後面登上搭建的平台,牌坊前面人流密集。 澳門大三巴 被毀壞的教堂剩下了一片平地,玻璃覆蓋著的是原來建築物。 澳門利瑪竇像 我們中學歷史課就認識這個人,他就是到中國傳教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原來,利瑪竇在得到明朝皇帝批準進入中國傳教之前,1582年8月7日到了澳門落腳並學習中文。 澳門利瑪竇像 2010年 為紀念“中西科技文化使者”---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澳門民政總署在大三巴牌坊旁聖保祿學院遺址(見下圖),設立利瑪竇銅像,揭幕儀式8月7日上午舉行。利馬竇銅像由銅合金鑄造,高2.2米,重約半噸,身穿中國明朝士大夫服飾,由澳門本地藝術家根據利瑪竇的掃描圖像而設計。 澳門大三巴 在大三巴旁邊乘坐上博物館的扶手電梯,可以直接到澳門大炮台。資料介紹:澳門的大炮台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三巴炮台,座落在大叁巴牌坊側,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跡之一。大炮台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禦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鋼炮,現今古炮雖已失去軍事作用、卻成為澳門的古舊文物和歷史見證。 澳門大炮台 澳門大炮台 站在炮台上可以看到澳門的全景,可見過去炮台是扼守澳門的水道進出的要沖。 澳門哪咤廟 大三巴旁有個小廟,它緊靠古城墻,廟小供奉的神也年輕,就是哪咤廟。資料介紹:該廟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清光緒廿七年(1901),澳門政府也於1995年和2000年曾經維修此廟。據說,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死人無數,該區坊眾以本區並無神廟壓邪,乃與柿山坊眾商議,擬請柿山之哪咤神來大三巴,建廟奉祀,但遭反對,屢洽不果,於是自行建廟。 澳門小巷 哪咤廟旁有一條小巷,叫大三巴斜巷。鋪設斜巷的石頭估計有很長歷史。 澳門聖安多尼教堂 從大三巴斜巷向北,走不遠就可以看見一座教堂,那是聖安多尼教堂。資料介紹:教堂初建於1565年,並於1638、1810、1875年重建,並於1930年以石米鋪面,形成今日外觀。 由於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掌管人間婚姻,故教堂又名“花王堂”。據說澳門人的婚禮喜歡在這裏舉行。 澳門聖安多尼教堂 澳門聖安多尼教堂 “花王堂”前面樹立了一個高大的十字架,基座上標明1638年建造。十字架對面綠樹成陰的地方就是白鴿巢前地了。 澳門白鴿巢前地 白鴿巢前地其實有個公園,也叫白鴿巢公園。據說:白鴿巢公園之得名甚有淵源。十八世紀中,此處原為葡籍富商馬葵士之寓。此人喜養白鴿,達數百只之多,翺翔天際,景甚壯觀;樓閣詹宇,遠觀若巢,遂得此名。白鴿公園雖小,但是卻也很幽靜。 澳門賈梅士 進入公園,在一個石洞裏面有座銅像,旁邊立著“致 偉大的人道主義詩人、 葡萄牙大同精神的象征 賈梅士”。據說葡國著名詩人賈梅士(LuisdeCamoes約1524年-1580年6月10日)曾在這裏隱居,並寫下不朽史詩《葡國魂》,世界公認他的詩與荷馬、維吉爾、但丁和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比。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葡人在公園的石洞中豎立了賈梅士銅像,又稱此公園為賈梅士公園。賈梅士的銅像,是一八六六年由葡人馬葵士鑄造的。 澳門白鴿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