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蘇州,如不到寒山寺,則不算蘇州客。因為,寒山寺和蘇州園林一樣,都是姑蘇的象征,蘇州人的驕傲。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二百年後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寺廟,歷經數代,屢建屢毀於火,現在的建築是清末重建的。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該寺便聞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於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楓江第一樓原來該寺的楓江樓已於三百年前塌毀。這幢建築是蘇州市人民政府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在1954年修整寒山寺時,將蘇州城內修仙巷內宋宅著名的 “花籃樓”移建於此。花籃樓,在建築風格上,與眾不同,有其一定藝術價值。這樣大的樓房只有兩根主柱,恰似花籃的提手,承受著全樓的重量,而一般的樓房,起碼要有四根以上的柱子。一樓在大梁與前檐的接榫處,換上了兩個雕刻精細的花藍。盤旋而上的螺旋式的樓梯,只依靠一根圓柱來承受全樓梯的重量。
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高12.5米。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台中央設有爐台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這裏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 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放入銅鼎火中,經書安然無損。為了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
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築,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態安詳。兩側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聖地五台山移置於此。
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築,主佛像雕塑別具一格,碑刻藝術天下聞名,碑廊陳列著歷代名人嶽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等人的詩碑,其中當推晚清俞樾書張繼詩碑最為著名。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2噸。
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是一位與唐代張繼同名同姓的書法家所書。據文史專家鄭逸梅老人記述,這位現代張繼,是應著名畫家吳湖帆之約而書古代張繼《楓橋夜泊》詩的。詩後有跋雲;“余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末一遊。湖帆先生以余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現代張繼書古代張繼詩,由刻碑名手黃懷覺刻石,立於寒山寺內,一時傳為佳話。可惜他在書寫《楓橋夜泊》的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而他書寫的這塊詩碑,現仍存於寒山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