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以“吳風古韻,品味楓橋”為主題,結合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喜愛和對傳統文化消退的遺憾心理落差,以蘇石文化為基礎,融入漢服文化、油紙傘制作與展示、開口船拳表演、水鄉舞蹈等文化藝術形式,達到人景合一,向人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風采,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古鎮;始建於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描寫出這裏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向往之地;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跡鐵嶺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貌岸然屏障。
近年來景區又恢復了唐燈、明清街坊、江楓草堂、驚鴻渡等舊觀;增添了古戲台、漁隱村、聽鐘橋等民俗建築;“漕運展示館”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四十多只船模和圖文,介紹和展示了漕運歷史文化;“蘇藝名人坊”聚集了蘇州十幾位民間藝術大師,展示作品並表演技藝;以紅楓等百余種樹木營造出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現已形成規模較大、歷史遺跡眾多、吳地風味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觀賞趣味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是解讀蘇州的最佳選擇。
油紙傘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台灣、琉球、泰國、老撾等地。油紙傘的展示,讓人們了解到,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比如,在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在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
船拳發端於吳越春秋,形成於明清,是明清時期幫會組織之一的洪幫特有拳種。船拳在中華武術寶庫中獨樹一幟,原先盛行於河上。船拳根據在河渠縱橫交錯的水道表演的特點,兼收各派之長自成一脈,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獨特風格。具有體用兼備、內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戰,剛勁遒健、神形合一,步勢穩烈、躲閃靈活的特點。進攻時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禦時以手為主,似開似閉,以身為軸,原地轉動。船拳十分註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運動,步法極重馬步,以求操拳時穩健,經得起風浪顛簸。腿部是發力的重點,故十分重視轉腰、甩腰、下腰的動作。為進退自如,船拳十分重視馬步轉弓步,弓步轉馬步的動作,以體現進則帶攻,攻則帶躲閃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