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大佛寺位於重慶市潼南縣城西一公裏的定明山下。潼南大佛寺傳承法系為臨濟宗,傳法興寺祖師有釋德修、釋蒲智、釋界遠法師等。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鄧利成亦為著名興寺大德。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前兩次(1151年、1278年)分別由鄧利成、馮輯、清暉所建;最後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閣、觀音殿、玉皇殿、鑒亭四座木結構古建築,多系清末遺物。 玉皇殿始建於民國11年(1922),據說原是當地百姓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間的觀音殿,建於宋元年間,1946年重建,內塑千手觀音。據說,觀音列於佛祖右側,是潼南大佛寺有別於其他寺院叢林的地方。
七檐佛閣左邊,是七情台,七情台古稱“大佛洞”,又稱“石磴琴聲”。42級寬大的石磴,摩崖而鑿,宛若42根琴弦,當遊人拾級而上時,腳下便會發出“咚咚”的琴音,更為奇妙的是,其中七級回聲特別清越洪亮,猶如槌擊編鐘,又似彈奏樂器,故稱“七步彈琴”。
七情台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稱“鑒亭”,南宋理學家魏了翁先生創修,高15米,寶剎擎空,亭角飛翹,亭映碧水,秀麗壯觀。
七情台再往左,是沿江的丹崖絕壁,在長達裏許的崖壁上,留有許多歷代騷人墨客書鐫的題記、詩詠、碑碣和造像等。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這個巨大的“佛”字。這個刻在陡峭筆立的巖壁之上的“佛”字,為清同治年(1870年)雲巖弗乘所書,是全國最大的石刻佛字。“佛”字質樸遒勁,剛健挺拔,筆力千鈞,足踏江岸,頭頂藍天,所以也稱“頂天佛字”,又叫“立地成佛”。“佛”前江中恰好獨立一石,狀若雙手合掌,“佛”字頂禮膜拜,平添幾許佛法無邊,頑石點頭悟禪機的靈氣。
在平整如削的巖壁之上,藤蔓交織,蒼翠碧綠,而巖壁中央有一團與四周顏色迥異的橙黃色石紋,組成了一個橢圓形的清晰月影,奇妙的是無論巖石如何風化剝落,其月影依然如故。古人題為“翠屏秋月”。清人題詠:“山靈奇詭不可測,何時飛出一輪月。夕日照盡兩朝人,今日照人頭又白。
潼南大佛寺外觀和內景(5張) 在丹崖的最左面,巖頂有一塊酷似老鷹的巨大怪石,因而人們又稱“鷹巖”。當行人肅立巖前,平心靜氣,聚精會神,便會聽到一片海潮轟鳴之聲從巖壁深處傳出,因此,這裏被稱為“海潮音”。其實,這可能是一塊奇妙的回音巖,裏面回蕩的是從崖底淌過的涪江水聲。
大像殿內,是依崖而鑿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頭飾螺髻,方面大耳,慈眉祥目,臉頰豐滿,依山面江,赤足端坐,周身貼金,光彩熠熠。因此這尊大佛俗稱“八丈金仙”,它是是我國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
在平整如削的巖壁之上,藤蔓交織,蒼翠碧綠,而巖壁中央有一團與四周顏色迥異的橙黃色石紋,組成了一個橢圓形的清晰月影,奇妙的是無論巖石如何風化剝落,其月影依然如故。古人題為“翠屏秋月”。清人題詠:“山靈奇詭不可測,何時飛出一輪月。夕日照盡兩朝人,今日照人頭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