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泛指舊寧波府屬的鄞縣、鎮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個縣在外地的商人、企業家及旅居外地的寧波人。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商人都湧向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經商,形成了商幫,當時較著名的商幫有“廣幫”、“徽幫”、“閩幫”等,但有些商幫逐步衰落,銷聲匿跡,而“寧波幫”歷久不衰,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在港、澳、台等地的“寧波幫”企業家,更是舉世聞名。寧波商幫的形成是在明朝後期到清朝初期。形成的主要標誌是,寧波商人在北京創設鄞縣會館。(商人會館是一種同鄉商人組織,其功能主要是通過同鄉聚會、祭神以及各 種公益活動,聯絡感情,促進互助,排憂解難,增強對外幫商人的競爭能力)。鄞縣會館創立的時間在明朝萬歷到天啟這一時期,創辦者是鄞縣在京的藥業商人。稍晚於鄞縣會館的是清初創立的浙慈會館,即“浙江省慈溪縣成衣行業商人會館”。
所以明末清初為寧波商幫初始形成階段,其主要活動地域在北京,主要經營行業是藥材業和成衣業。 在明清時期,中國已形成了十大商幫。他們是:山西商幫(晉幫)、徽州商幫(徽幫)、陜西商幫、洞庭商幫、江右商幫(江西)山東商幫、廣東商幫(粵幫)、福建商幫(閩幫)、寧波商幫、龍遊商幫(浙江)。 寧波幫形成後第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是清乾嘉時期。這一時期寧波幫海商獲得迅速發展。寧波幫的活動區域不僅在長江和南北洋,而且延伸到海外,經營著合法而頗有規模的對日貿易。由於這一時期寧波幫的大發展,使一個普通的中國沿海地域商幫,一躍成為國內著名商幫。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後,中國已由十大商幫演變為晉幫、粵幫、閩幫和寧波幫四強爭雄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