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遺址素稱“津門之屏”,戰功顯赫;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禦體系。近代,隨著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南有虎門,北有大沽,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沽口設防於明代嘉靖年間,大沽口炮台建於清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重要戰場,是首都的海上門戶,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沽口炮台遺址也是國內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近代海防遺址之一。“庚子事變”後,根據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被迫拆毀。
作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是近代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