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路線:從汽車站——民東路——人民西路——姜寨南路——西關正街——潼河路——書院門西路——華清路——牡丹路——終點。
驪山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雞上架:從石甕水潭處攀援西行,到雞上架。這裏是從東繡嶺通往西繡嶺的一段險道。遊人到此,手足並用,盤旋而上,如同雞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溝:從飲鹿槽向西,即是一條深溝大壑,當地人叫它牡丹溝。溝中有泉,名曰“美泉”。據說,用這股美泉澆灌的牡丹,花色特別嬌艷。唐玄宗喜歡牡丹,他曾在牡丹溝開辟牡丹園,由當時精通園藝的花師宋單父培植。據《花經》記載:“種花萬本,色樣各殊。” 達摩洞:烽火台北面約200—300米處,有一深5米,高2米,寬3米的洞穴,這個洞相傳乃是印度佛教達摩的弟子鎮山王在此鑿洞苦修,人稱達摩洞。
秤錘石:從石甕谷遇仙橋下行的途中,有一塊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狀如秤錘的大石頭,千百年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大洪水,它卻穩穩地站在谷底,巋然不動。傳說此石為“二郎神楊戩”稱驪山的秤錘,故稱之“驪山秤錘石”。 飲鹿槽:在今朝元閣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長300厘米、寬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傳為唐時馴鹿飲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騎是長生鹿,按此說,或為當年老君飲鹿的石槽,或為後人附會傳說所造。《津陽門詩》有“長生鹿瘦銅牌重”句,“飲鹿泉邊春露”句。 金沙洞:唐玄宗和楊玉環在驪山的一個秘宮,俗稱幽洞,是他們避開眾人獨自秘密會聚的一個山洞。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書生劉瑞五探奇冒險,從而揭開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楊貴妃及眾宮娥的白玉雕像,楊貴紀靦腆羞澀,唐玄宗含情脈脈,無不栩栩如生。 日月亭:位於兵諫亭與晚照亭之間,取國共合作日月同輝之意。內檐彩繪驪山各主要景點圖案,讓遊人在休息的同時,感悟驪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翠蔭亭:又名翠雲亭,唐華清宮著名景點。宋朝李埏有絕句贊譽“一別驪山歲已深,林花依舊繡嶺岑,歸尋當日新開路,隱約苔痕下翠蔭。
舍身崖:在東側山谷中,有一座孤立的山峰,頂部為6平方米的平台,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猶如刀削一般。其上刻有“舍身崖”三字。清人周燦《遊驅山東繡嶺記》雲: “敬虛和尚易其名曰護生崖。” 老母宮: 位於驪山西繡嶺第二峰,這座廟宇在歷史傳說中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創始人女媧氏而修建的,相傳女媧“攥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 三皇五帝均為其子孫,她又在驪山煉石補天,勞苦而功高,後世人尊稱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據載,女媧本為驪山附近一名傑出的氏族首領,每當農歷六月十三日,四方群眾攜床單幹糧,夜宿驪山,祭祀老母,這個風俗沿續至今。 石甕谷:是驪山東、西繡嶺之間一處秀麗幽深的峽谷, 山勢險峻,溝大谷深。古語雲: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沖蝕所就,其形似甕,故稱石甕谷。谷長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處。據說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稱登天道,有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等。長生殿遺址:也叫集靈台,在晚照亭東是唐華清宮的主要建築之一。本來是王宮、大臣們去朝元閣朝拜前,齋戒和沐浴的地方,後來成為唐明皇與楊貴妃休閑避暑之地。它的馳名也在於《長恨歌》中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紀那段天寶愛情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