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芝山在閩江下遊連江琯頭鎮西北側,青芝山距福州約42公裏。相傳古時山上有青紫色靈芝生長,故名青芝山;因青芝山上有很多巖洞,青芝山又稱百洞山。青芝山是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全青芝山由奇峰、異洞、怪石、流泉等組成108景,主要有五峰、十洞、十六巖、三十五石、一湖、三泉、三台、三室等,此外青芝山還有青芝寺、梅花樓、嘯余廬、林森藏骨塔等建築依山而築。 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巖北。明萬歷年間,工部侍郎董應舉退隱歸田,開拓青芝名勝,移寺於此。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修大士殿。民國23年(1934年),辛亥元老、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集資修建前殿(又稱下大士殿)。寺宇小巧玲瓏,別具一格,近年重新修飾,煥然一新。寺旁有獅子巖、三魚石、五曲洞、蝙蝠洞、猿公巖、“石鯨”、“仙桃”、“仙掌”、“日輪”、“石鼎”、一線天、閬風台等景致。 梅花樓,在青芝寺左側。原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在山下梅嶼村。當年董應舉不阿附宦官魏忠賢,被彈劾落職,回家鄉修此讀書處,以寒梅傲雪,自喻風骨。民國8年(1919年),鄉人重修青芝風景,移董家舊樓於寺左,並環植梅樹於樓外。
嘯余廬,在虎洞巖,為林森公館(別墅)。門庭有著名畫家黃賓虹題刻古篆“嘯余樓”三字。林森(1868~1943年)存骨塔,在鰲湖側畔,是民國15年(1926年)林森生前親自督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用青石雕砌,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全高7.4米,座寬5.7米,塔基34.8平方米。有四層踏步至台座,塔身四角,雕有豹頭座腳,並有四尊合掌僧人拱護。塔頂三層,結頂有金童托火炬塔剎,雕刻精致。 青芝山上還有多處篆、隸、楷、行、草等字體的摩崖題刻,其中較著名的是明宰相葉向高的草書、清內閣學士陳寶琛的行書和福建船政局創始人左宗棠的楷書。青芝山有公路直達,並有客輪往返於福州與琯頭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