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負圖寺歷史 龍馬負圖寺始建於晉懷帝四年,初名“浮圖寺”。龍馬負圖寺山門兩側分立“圖河故道”、“龍馬負圖處”兩通巨碑。伏羲大殿是寺中的主殿,內塑伏羲聖像;殿右側塑有高3米的龍馬像。龍馬負圖寺內存有宋、明、清歷代著名學者程頤、朱熹、邵雍、王鐸等人撰述的碑銘詩賦。《周易》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六七千年前,有龍馬身負“河圖”躍出黃河、神龜背負“洛書”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圖洛書”演繹出陰陽八卦。據研究,河圖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圖,洛書則是龜甲蔔文。
龍馬負圖寺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龍馬負圖寺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龍馬負圖寺位於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歷代戰亂,屢建屢廢。經修復的負圖寺大殿,重修伏羲龍馬像,並建山門一座,在圖河架石橋三座,逐步恢復寺院原貌,使其發展成為炎黃子孫的祭祖聖地和”“河圖洛書”的研究中心。 龍馬負圖寺北臨黃河,南依邙山,寺前緊鄰圖河故道,規模宏偉,供殿巍峨,山門峻拔,前有崇邙橫臥,後有大河奔湧。寺內存有宋、明、清歷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及詩人程頤、朱熹、邵雍、王鐸、張漢等撰述的碑、銘、詩、賦,龍馬負圖寺是中原河洛文化、尋根問祖的旅遊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