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線路:1路公交車到聯盛超市下,沿淵明大道步行約800米即到;2路公交車到縣政府下,沿淵明大道步行約700米即到。
自駕線路:銀福高速九江縣(沙河)出口下,沿廬山東路行駛約860米,右轉;後行駛約1.3公裏,左轉;行駛約700米,到達終點。
江西省九江縣與賢母文化結緣深厚,被中華母親節促進會譽為“母愛之城”。中華傳統四大賢母中有三大賢母曾先 後在九江生活、遊歷過,其中兩大賢母(陶母、嶽母)長期生活並最終歸葬於此。孟母三遷擇鄰、斷織教子;陶母截發延賓、封壇退鲊;歐母畫獲教子、誡子奉公;嶽母為兒刺字、勵子從戎 等典故,蘊含著忠、孝、仁、愛、禮、義、信、公、廉的精神,深刻浸潤到華夏兒女的心靈,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國人無限景仰中,光彩照人。
中華賢母園是以陶母、嶽母乃至歐母地方屬性為依托,以賢母文化為載體,以文化產業為目標,構建集文化展示、 生態休閑、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寓教於樂、寓教於遊的賢母文化主題公園。整個園區將作為愛國主義、廉政愛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賢母文化等教育基地和母愛文化研究基地。主體工程 包括:“一門”(母愛之門)“一塑”(中華賢母主題雕塑),“一道”(仁愛台階),“兩路”(思賢路、懷恩路),“三場”(入口廣場、愛心廣場、景區停車場),“四館”(母範天 下主題館中華賢母文化博物館、陶母館、嶽母館、金戈鐵馬苑)。
東晉開國元勛陶侃母親湛氏,三國赤烏五年(公元242年)生於豫章新淦,15歲嫁給吳國揚武將軍、柴桑侯陶丹為 妾,16歲生子陶侃。丈夫去世後,陶母湛氏以紡織謀生,並悉心教育兒子,有截發延賓、封壇退鲊等事跡流傳於世。東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歿於江夏(今武昌),歸葬於故裏尋(潯)陽 鶴問湖畔牛眠地,被譽為中國傳統“四大賢母”之一。陶然園中分別介紹了陶母教子典故,歷代贊譽以及陶侃從出身貧寒逐步成長為榮登三公、位極人臣的艱辛歷程。同時,還介紹了潯陽陶 氏家族在促進廬山佛教、尋(潯)陽文化以至興盛江右文風所作的巨大貢獻。為增加趣味性,還利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惜陰書院、陶氏部分家庭合影、模擬紡織、晉代服飾及其試衣鏡留影等 。
嶽飛母親姚氏,生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為嶽飛刺字“盡忠報國”。紹興二年 (公元1132年)隨嶽家軍至江州(今九江),被嶽飛安置在廬山石門澗口嶽家市的“嶽氏名園”中居住。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病逝於鄂州(今武昌),宋高宗賜葬於江州株嶺山麓陳家壟 (今九江縣城南)。被譽為中國傳統“四大賢母”之一。“嶽母館”展示了嶽家市、嶽氏名園及嶽母後裔的相關文史資料與部分實物,介紹了嶽母生平事跡和教子故事,通過多種藝術場景和 多媒體,再現了當年的歷史情境。
民族英雄嶽飛,生於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在母親的“鞠育訓導”下,終成為能文能武的驍勇少年。靖 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大舉南侵,背負著“盡忠報國”的母訓,從戎抗金。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因屢建戰功,受命屯戍長江中遊重鎮江州(今九江),將家屬安置在廬山西麓石 門澗,史稱九江為嶽飛第二故鄉。金戈鐵馬苑簡要介紹了嶽飛的成長過程,以及主要戰鬥經歷,著重展示了嶽飛指揮的六大戰役以及嶽飛的飛揚文采,還通過多媒體形式,既讓觀眾體驗武術 練習、戰爭遊戲,又了解嶽飛精神、嶽飛形象和沙場鏖戰場面。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崇敬母性的民族。從上古神話中的“女媧造人”、“女媧補天”,到《詩經》中的一首首謳歌 母性的詩篇,再到《史記》記載的華胥氏、嫘祖、姜嫄、“三太”等,無不表達人們對母性的崇拜。自西漢時期,《列女傳》、《韓詩外傳》將孟母的五個教子經典故事載入史冊後,賢母文 化得到歷代推崇,中華“賢母”輩出。母範天下主題館由“悠悠史跡、母範天下、歷代賢母、當代賢母風采、親子教育平台”五個部分組成。通過圖文、場景、多媒體和實物展示,闡釋賢母 概念的形成、賢母文化的內涵、賢母的教子典範、賢母對子女、家庭、社會、國家和民族的重大作用,以實現傳承賢母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匡正社會風氣、振興國家和民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