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澳門舊城區之一:從媽閣廟動身 傳說,有一艘漁船在年夜海中,突遇狂風暴雨,危機關頭時,忽然有一名少女出來喝令風暴停止。風居然止住,年夜海恢復了平靜,漁船安然地回到了海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光環照耀,少女化成了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陸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供奉這位娘媽,這座廟就叫「媽閣廟」。 十六世紀時,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平易近當地的稱號,居平易近誤以為指寺院,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稱號的由來。 「澳門歷史舊城區」這一帶,正是西方宗教文明在中國流傳的重要歷史見證,明天我要好好瞧瞧這個文明交換的結晶,不只用雙腳走過,而且用攝影機記載每個畫面,那才算是不枉此行。 一早,坐上11路巴士,一車就到了媽祖閣,下車處的對街有棟藍白相間的修建物,正本是新港務局年夜樓,這一點我很佩服澳門政府,老房子刷上亮麗的色彩,馬上成了很有符號性的年夜樓。 沿著馬路往前走兩步,就看見媽祖閣了,只見五彩繽紛的旗子隨風飄揚,廟前廣場搭了一個戲台,正本過兩天就是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這裏有一些粵劇的扮演,只惋惜時候不合營,我並沒留下不雅鑒賞。 這媽祖閣,當地華人俗稱「媽閣廟」,位於媽閣山西面山腰上,從年夜門進入後,隨著石階往上爬,沿路有牌樓,幾間擺著巨噴香的神殿,路旁的年夜石寫著「覺路」兩年夜字,也有供奉著「石敢當」的小牌位,全部廟給我的感受是古樸,廟雖小但不失蹤風雅。 快十點了,走出媽祖閣,對面的「海事博物館」恰好開門,我們拿出博物館聯票出來,這裏共有二樓,展現了一些澳門從古至今的舟船及漁平易近的生活生計,也有一個小小的扮演,媽祖若何救了漁平易近的故事,值得一看。 主教山小堂與亞婆井前地 離開海事博物館前,向館員問了一下路,我們就由博物館旁的媽閣上街走去,這是一段小小的上坡路,兩旁是一些花園洋房,與澳門其它華人所的老舊房子不年夜溝通,一段路後左轉鮑公馬路,走了十多分鐘就到了「主教山小堂」,主教山小堂位於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珍愛神祈禱的小教堂。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教堂修建以挺拔的門樓為主體,三角形的屋頂上站立著聖母塑像,教堂前是一片寬闊平台,豎立著一尊年夜理石鐫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十,貌甚慈祥,面臨年夜海。站在這個小廣場上,可以清晰地看全部南灣風景,旅遊塔屹立在南灣中,非常的好看。 離開了主教山小堂,沿西望洋斜巷快步走,到了黌舍巷口,左轉亞婆井街,不遠就看到了一個小廣場,名曰「亞婆井前地」,果真那個深受葡萄牙人忖量的亞婆井已經是蕩然無存了,據材料: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這裏之前是澳門重要的水源,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澳門葡人有個平易近謠說:“喝了亞婆井水,忘不了澳門;要麽在澳門成家,要麽遠別重來。”可見亞婆井對當地葡人具有重要的意義。明天亞婆井前地一帶依然保存許多西式修建,布滿了南歐風情。 在亞婆井前地小坐了一會兒,走入對面的龍頭左巷,路旁一所破舊的宅弟就是鄭家年夜屋,但整修中紕謬外開放,只得回過火,順著高樓街走去,這條街很窄,但兩旁卻是許多小商號,朝氣昂然,這才是澳門居平易近的生活生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