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勝景事跡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位於澳門的西南方,枕山臨海,倚崖而建,周圍古木參天,風景綺麗。重要修建有年夜殿、弘仁殿、不雅觀音閣等殿堂。廟內重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其能預言吉兇,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絕處逢生,消災解難,因而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討在現址立廟祀奉。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含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已有逾500年歷史的媽閣廟,是澳門三年夜廟宇(媽閣廟、不雅觀音堂、蓮峰廟)中歷史最悠久的。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整座寺院包含石殿、年夜殿、弘仁殿和不雅觀音閣4座重要修建。1874年、1875年,媽閣廟前後兩次蒙受失火,由居平易近集資,於1875年最早重建,至1877年落成,構成明天的模樣。 每年春節和陰歷3月23日娘媽誕,媽閣廟噴香火至為壯盛。年夜年節午夜最早,很多善男信女都邑前來拜神祈福。 媽閣廟,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命名為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它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端,依山面海,沿巖而建。廟內的“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不雅觀音閣等4棟主修建,離別建於分歧時期。個中,弘仁殿範圍最小,是一座3平方米的石殿,相傳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正覺禪林範圍最年夜,建立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神山第一”殿是其時官方與商戶合夥建立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上述三殿均供奉天後媽祖,不雅觀音閣則供奉不雅觀音菩薩。 媽閣廟的年夜門為一牌樓式花崗石修建,寬4.5米,只開有一個門洞,門楣上有“媽祖閣”3個金字,兩側書有對聯:“德周化守,澤潤生平易近”。門楣頂部為飛檐狀屋脊,華麗美不雅觀。山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優美,維妙維肖,是300年前清人的佳構。院內一塊名為“洋石船”的巨石上,刻有一艘現代的海船,船的桅桿上掛著一面寫有“利涉年夜川”的幡旗。據考,是記載400多年前一名福建商人,搭船來澳門途中碰著風浪,幸得媽祖相救、化險為夷的故事。廟後的石壁上,有多不勝數的摩崖石刻,是歷代政要名流和文人騷客的手書。在各具特點的修建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周圍蒼郁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巖石,把園林的幽雅和古廟的肅靜奇妙地連系在一路,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不雅觀,極富平易近族特點。 媽閣廟照樣一座有著傳奇色彩的寺院。在上世紀80年月,媽閣廟產生了一場年夜火,澳門居平易近一說起這件事,仍浮光掠影。那天,廟內的“正覺禪林”深夜年夜火,全部殿宇被燒塌,而在神龕中央的媽祖神像,僅被炊火熏黑,塌下的橫梁失蹤在神像的跟前,神像絲毫無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