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星小輪 1963年,一位美國白人建築師在不惑之年覺悟到要抓緊時間追求自己做一個畫家的夢想,來到香港準備專心畫畫。 到港的頭一天,在天星小輪上邂逅一位美麗無比的東方美女“蘇絲黃”。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自此展開。這是好萊塢電影《蘇絲黃的世界》的開場。如果你也期待你的香港之行也有這樣香艷的故事,不可錯過天星小輪。 從1888年,一位名叫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 的波斯拜火教徒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開始渡輪服務算起。天星小輪服務香港逾百年。近年更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 天星小輪是旅客遊覽維多利亞港首選的途徑,每隔數分鐘或十多分鐘便有一台開往對岸。近30年來,雖然面對過海隧道巴士及地下鐵路加入競爭,但仍憑其相對低廉的收費及飽覽維港海上風光的優勢,每天吸引超逾7萬名旅客乘搭往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兩岸。在早晚8點之間的任何時段搭乘渡輪都是難得的體驗,無論您到過香港多少趟,搭上渡輪看著維港的景色如電影鏡頭般移動起來,仍會被她的絕色風華所迷倒。 嘿,就算沒有遇見你的蘇絲黃… 註:在天星小輪的**你可以下載渡輪時刻表,或者選擇他們安排的維港遊。小輪公司同時提供包船婚禮或派對服務,港幣$4000/時起。 4、中環街市 中環的香港?高聳入雲的大樓、時髦精美的商店、四通八達的運輸密網、名牌銀行林立、貨櫃碼頭如山、英語流離、領口雪白。沒錯,歡迎來到亞洲國際都會的核心。但是喜愛閑逛你的會發現姿態矜持而高貴中環只不過是香港眾多面貌的一個。 在高樓的縫隙裏有另外一個或將消失的香港。鞋店前放置著幾個水桶,百合玫瑰隨意的仍在裏面。海產店前放著一箱箱的現貨草蝦,蹦到隔壁的青翠的菠菜攤上,又彈到地面,嚇了一跳的主婦把它撿起來,交給魚販。腆著肚子的屠夫高舉屠刀正謔謔的砍肉,千錘百煉的砧板已凹成一個淺盆。駝背的老太太提著菜,一步步走進人群裏,雖然擁擠不堪,她依舊不慌不亂,顯然她的腳底已經熟悉了地面的每一個凹凸,眼睛認得每一個攤位的鄉親。舊式街市構成了一種香港獨有的建築空間,也構成了一種屬於香港民間的生活文化。它代表了香港人多元、包容、靈活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放肆、質樸、地道、熱烈。這裏也是傳統店鋪的集結地。走到在中環中軸的結誌街你的肚子可得預留足夠的空間。1號ABC餅屋,專產中式傳統糕點,店內山東月餅日日紅火。2號蘭芳園的絲襪奶茶,幼滑醇厚。7號新景記的紫菜魚蛋粉是整個中環的極品美食,賣相灰黃的魚蛋以特有海魚鮮制,濃香馥郁。9號的法國鵝肝專門店、18號的成裕泰專營米糧雜貨,自家親熬的十觥粥,混合了蕎麥小米糯米,方便饕餮。22號的文記是豬肉行當,條條齊整的豬肉生猛的掛在檔口。街角對面的阿婆,叫美嫂,經營這小鋪子已有一個甲子,專賣香蕉和花生。60年風雨飄搖,該經歷了這半山之腰多少人生故事? 5、茶餐廳 美都茶室 絕大部分來過港旅行或公幹的人,都會因為當地的美食而留下深刻印象。香港旅遊發展局在外地促銷香港時也不忘時時提醒旅客香港是美食之都。飲食大抵就是港式文化的段佳載體。 香港人發明的茶餐廳,是平民化、粗獷版的西餐廳,是升斗小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餐的咖啡、油多(牛油吐司)或蛋治(雞蛋三明治),午間的牛肉炒河粉、火腿通心粉‘下午的菠蘿包配奶茶.晚餐中的娟褚扒飯或忌廉(奶油)雞肉高大利粉(意大利面)……豐富且價廉的中西餐點及套餐,多元化的服務.使茶餐廳都能為街坊的三餐妥帖張羅。 個別的飲食空間如油麻地廟街上的美都餐室,甚至可以躋身成為香港地標,個中因由已不純粹來自食味本身。 1950年開門接客至今,美都茶室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起起伏伏。從街角入門那一刻起,你就仿佛穿越了時光機,馬賽克瓷磚拼貼的墻壁,復古而有有工藝難度,短短的一段樓梯,可見得多種物料與圖案的平湊,如馬賽克、柚木、膠板、鋁合金、不銹鋼玻璃,卻絲毫不顯混亂庸俗。 二樓橫跨整整兩面外墻的大橫條窗,一邊對著廟街一邊對著榕樹頭,坐在寬敞的窗邊,恍惚置身油麻地兩個最有趣的戶外公共空間之中。 在食肆遍地的香港,老式茶餐廳所積累的是人情通達與世故,是香港特有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洗練氛圍。無論是來一杯鴛鴦奶茶或者焗豬扒飯,在這個空間裏,空氣中彌漫著的不僅是食物鮮味,也是一份經歷了歲月累積而來的精細和蘊藉,還有城市裏幹回百轉的人情世態,以及店家本身對於生活質素和美學的承傳堅持,讓人體味最地道的香港精神。 如何到達:九龍油麻地廟街63號電話2384—6402時間:7:00am11:OOpm地鐵:油麻地站C出口 6、重慶大廈 王家衛對香港有3個貢獻: A.讓我們知道香港人管菠蘿罐頭不叫菠蘿罐頭,要叫鳳梨罐頭。 B.讓我們知道香港人愛戴墨鏡,就像重慶森林裏的林青霞和任何時候的王家衛。 C.讓我們知道香港有個叫重慶大廈的地方。無數王粉朝聖般地般向往此處。 BUT,即使沒有王家衛《重慶森林》的渲染,位於尖沙咀彌敦道36號的重慶大廈一樣文明遐邇。《時代》周刊曾經做個一個“亞洲之最”的新聞專題。重慶大廈評選為”全球化最佳樣板”。在那一期的雜誌裏,撰稿人Liam Fitzpatrick用這樣的話語來形容這裏: 亞洲沒有哪裏如尖沙咀一般如此多元化——不是上海新天地,不是泰國考山路,甚至不是日本六本木。座落在尖沙咀之巔的重慶大廈如一個巨大的城堡。香港本地學者馬修斯也曾在此駐紮一年調查研究,他已經通過檢查賓館非正式統計記錄著120種不同國籍的到訪者,流向非洲大陸20%的手機與這棟大樓有關… 從踏入這座外表不起眼、飄散這咖喱味、香水味兒、檳榔渣及各國旅客的體味從進入大樓那一刻起你大腦皮層就已經開始亢奮不已。進入陌生最大的推動力是不可預知將來而產生的好奇。因殘舊而顯得陰暗,因陰暗而顯得神秘。遊走它的周邊四周,猶如身體血管般的電線好的壞的粗的細的新的舊的都纏在一起布滿攀延整棟大廈。 每天在這裏進出的有的是在非洲的大商家,口袋裏帶著超過20萬美金,將一個個貨櫃的布匹成衣運回國的生意人;有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國民在此建立與世隔絕的獨立天地。有的是但求容身不計較什麽的過客,有的是在這裏尋回身份、文化的異鄉人,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年輕的背包客…………從黎明到傍晚,從深夜到淩晨,這裏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像紐約的哈林區,像巴黎的第13區,像英國倫敦唐人區的復雜但豐富的情節。 這是一棟沒有城市脈搏的大廈,但卻有自我生存的旋律。借用意象派詩人龐德那首著名的《地鐵車站》: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