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三七年的石十字架 錢納利記載下的望德堂,很有村落教堂滋味。 澳門第一華人教堂 ——望德堂 在澳門浩大的敎堂中,論恢宏與華麗,位於望德堂區的望德聖母堂,都不會排在前列。 但是,對澳門敎區,特別是澳門華人敎友來講,望德堂卻別具意義,由於它不但是澳門三年夜陳舊敎堂之一,更是澳門第一座主敎座堂,又曾是澳門唯一的華人堂區座堂。 一 這座敎堂原稱望德聖母(Nossa Senhora da Esperanca)敎堂,又稱聖拉匝祿(Sao Lazaro)敎堂,其始建年份,沒有明白記載。澳門普通記載以為,在賈尼路(D. Melchior Carneiro)神甫1569年於澳開辦麻瘋醫院最早,便興修了這間隸屬敎堂;有論者乃至以為它是葡人在澳門興修的第一座敎堂。姑勿論若何,望德堂與聖老楞佐敎堂、聖安多尼敎堂,合稱澳門三年夜陳舊敎堂。 憑證學者董少新的考證,麻瘋醫院及望德聖母堂應建於1672年前,明天敎堂前地有一座石十字架,其底座刻有“望德十字,1637”的拉丁文,證明敎堂有能夠建於該年。 可以必定的是,敎堂最早的修建是木構造的,而且範圍渺小,很像一間鄕村小敎堂;現實上,敎堂其時也只供麻瘋病人利用。據林家駿主敎引見,1576年,澳門敎區成立,由於其時的代理主敎賈尼路常常在麻瘋醫院任務,在醫院旁的望德聖母堂便順理成章地被立為第一座主敎座堂。可是,隨著新主敎蒞臨,賈尼路退休,和年夜部分敎友聚居於議事亭一帶的市中央,望德堂又在麻瘋醫院近鄰,各種緣由相加,使敎會另覓地於今年夜廟頂新建敎堂,庖代了望德堂主敎座堂的地位。 到十九世紀中葉,澳門的華人敎徒和神職人員增多,廖瑪谷神甫被指派專責管理澳門城,墻外華人的傳敎任務,望德堂便成為澳門華人敎徒的重要聖堂,在其周圍更逐步多敎友聚居,構成一個群落,稱“進敎圍”。厥後,隨著麻瘋病人遷往路環九澳,該區敎友漸多,敎區便拆去舊堂,在原址上新建一座水泥構造的敎堂。據施白蒂《澳門紀年史》載,1885年8月13日,“決意在因坍塌而被撤除的聖拉匝祿敎堂原址建一座新敎堂,取名為望德堂,專門用於華人基督徒。”明天,敎堂正立眼前有一塊石碑,以葡文記載敎堂由其時澳督命令興修,完成時候是1886年。到1923年,望德堂成為本澳唯一的華人堂區座堂。 望德堂厥後曾屢次年夜修,包含1909、1957和1970年。 1957年的修繕,敎堂正立面被鋪上“上海批蕩”(石米批蕩);1970年時,除改建祭台外,加倍建了旁邊兩翼,構成明天的範圍。 二 出書於十八世紀中葉的《澳門記略》載:“(澳)西北城外有發狂寺,內居瘋蕃”,其實,這瘋不是瘋顛,而是麻瘋。 普通以為,澳門的麻瘋醫院由賈尼勞主敎於1569年開辦,其址便在今望德堂區,是以區內明天仍有許多以“瘋”字命名的街道,指的就是這段往事。由於麻瘋醫院由敎會開辦,入住的病人年夜都是敎徒,而且不止葡人,更有許多華人,敎會便專建一間敎堂供他們利用,這就是望德堂了。 據董少新硏究,開辦麻瘋醫院的仁慈堂在其《章程》中劃定:“麻瘋醫院的男工有義務在星期六,從(本堂)出納員處為麻瘋病人支付布施;在星期日和聖日,帶領麻瘋病人凝聽彌撒;讓他們逐日講兩次基督敎義,每年在耶誕節、聖靈節、聖母升天節(八月十五日)和萬聖節(十一月一日),做反悔;在四旬齋時期也要停止反悔。假若有人身材狀態差,列入這些宗敎活動有性命風險,則沒必要實行此義務。”因而可知,宗敎生活生計是其時麻瘋病人重要平常活動之一。 到1882年,位於望德堂側的麻瘋醫院遷去小橫琴,1929年更遷入路環九澳,至此,澳門本島的麻瘋醫院歷史便吿竣事。 1900年時的望德堂,已具雛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