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的耶穌受難圖青花瓷碟 賈尼勞主教油畫肖像 【澳門日報往事】為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世界多個地方均有舉行展覽等紀念活動,包含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均舉行了紀念展覽活動;澳門平易近政總署與多個機構亦將協作舉行文物特展。澳門作為利瑪竇進入中國的首個城市,此地亦存有很多與利瑪竇有關的事物;利瑪竇是耶穌會傳教士,耶穌會與澳門關係親熱,在澳門停止了許多任務,所以現存的耶穌會物品很多,個中又以仁慈堂的藏品最雄厚。
銅像豎牌樓顯歷史意義
平易近政總署與多個當地、邊疆、台灣及意年夜利機構合辦的“海嶠儒宗——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文物特展”將於本月七日起在藝術博物館展出,同日上午還將為年夜三巴牌樓旁的利瑪竇銅像開幕。仁慈堂值理會主席飛安達泄漏顯示,仁慈堂很支持政府舉行紀念利瑪竇活動,特別是在年夜三巴牌樓旁建立利瑪竇銅像更具意義;由於年夜三巴牌樓原屬的教堂是耶穌會教堂,利瑪竇是耶穌會教士,可以更突出歷史意義。
飛安達泄漏顯示,為支持該展覽,仁慈堂共借出了十二件耶穌會藏品,個中包含仁慈堂首創人賈尼勞主教的畫像。賈尼勞主教與利瑪竇均是耶穌會教士,賈尼勞主教於一五六九年離開澳門,並創建仁慈堂最早了耶穌會在澳門的慈善事業,備受當地人敬愛。由於賈尼勞的慈善事業增強了澳門人對耶穌會的信賴和認同,至一五八二年利瑪竇抵達澳門時,耶穌會傳教士的身份很快便取得澳門人的認同。
知識授中國儒學傳西方
飛安達泄漏顯示,利瑪竇及後從澳門最早,展轉抵達北京,成為首位獲明朝皇帝接見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華時期,將地理、地理、數學及修建學的知識傳予中國人,並在邊疆豎立了首間天主教教堂,他同時將中國的儒學思維傳到西方,直正發揮了交換器械方文明的感化,當利瑪竇於一六一○年在北京逝世時,朝廷以高規格放置葬禮,亦是首次如此高規格埋葬西方人。
可以說賈尼勞與利瑪竇兩人離別從社會公益及文明交換作出了進獻,賈尼勞創建的仁慈堂,與由於利瑪竇而成立的利氏學會仍持續為澳門的慈善和文明任務發揮感化,影響撒布至今,亦由於他們所作出的進獻,一向備受社會尊重和敬愛。
今次仁慈堂借出的藏品包含賈尼勞主教油畫像及耶穌會祭器等,飛安達泄漏顯示,賈尼勞畫像外借時期,仁慈堂內將懸掛替換品。其實澳門仁慈堂的耶穌會歷史藏品較世界許多城市都多,個中不乏珍品,早前美國三藩市年夜學亦請求仁慈堂借出四件藏品,於該年夜學舉行的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的展覽中展出,該展覽於今年八月十五日至十二月二十日時期,在年夜學展覽廳展出。可以說,世界各地的耶穌會亦知道澳門仁慈堂藏有耶穌會的歷史珍品,對推行澳門發揮了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