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園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於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間舊樓,題名硯香樓,開挖水池,堆疊假山,始成私人花園。
十笏園是整個丁宅建築群落的一部分,該建築群落除“文革”中被毀的後花園外,現存的建築面積一萬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築房屋200余間,其中僅十笏園中的大小建築就多達34處.十笏園既是一處著名的古代園林,又是文物陳列館所,曾為濰坊市博物館原館址所在地,異彩紛呈的文物分批輪流陳列,向觀眾開放,使這座名園更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余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現存園址南北深70米,東西寬44米,占地3400平方米。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各布庭院三、四進不等。南部臨街“倒座”一排,院內前部以水池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東路主體建築碧雲齋原為丁氏居室;西路主體建築誦芬書屋、深柳讀書堂、秋聲館與靜如山房等,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為花園中心,十笏草畫位於水池前,四照亭居於池中,硯香樓、北廳位於最後。水池東岸堆疊半壁假山,山頂、山腳配置蔚秀亭、落霞亭、漪嵐亭和穩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經矩形遊廊南通西跨院,北達春雨樓和硯香樓庭院。池岸以太湖石堆砌自然駁岸,將半壁山和遊廊呈弧狀連接一起。三路共建亭、台、樓、榭34處,房舍67間。其中山頂落霞亭為1949年以後增建。為突出硯香樓前的空間效果,對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穩如舟、蓬萊三仙島、蔚秀亭、漪嵐亭、小滄浪亭等建築景點,均采取小尺度構築.
在造景處理上,池東以摹擬自然景觀為主,建築為輔;池西則以建築實景為主,仿自然駁岸疊石為輔,虛實呼應,富而不俗,是一處兼具江南、江北園林風格的私家小園。壁上鑲嵌“揚州八怪”等人的真跡石刻。還辟有陳列室,展出揚州畫派的繪畫書法真跡.其中,步入園中即是該園的主體部分--中十笏園景色軸線,正廳為“十笏草堂”,明間為雕花門,上懸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手書“無數青山拜草廬”匾額。
十笏園風景圖
十笏園風景圖
在造景處理上,池東以摹擬自然景觀為主,建築為輔;池西則以建築實景為主,仿自然駁岸疊石為輔,虛實呼應,富而不俗,是一處兼具江南、江北園林風格的私家小園。壁上鑲嵌“揚州八怪”等人的真跡石刻。還辟有陳列室,展出揚州畫派的繪畫書法真跡.其中,步入園中即是該園的主體部分--中十笏園景色軸線,正廳為“十笏草堂”,明間為雕花門,上懸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手書“無數青山拜草廬”匾額。
堂前山石花木相間,正中有一池,池中有亭,亭檐下有清末狀元曹鴻勛題“四照亭”匾。亭北隔水有一迎壁,東北角一船形建築名為“穩如舟”。傍山臨水,別有風韻.“穩如舟”東南,臨水有假山一座,山徑崎嶇,怪石嶙峋,山上雜植藤蘿、薔薇,山上有小亭名為“蔚秀亭”,亭柱有一聯“小亭山絕頂,獨得夕陽多”,亭內有楊州八怪之一金農繪白描羅漢石刻,姿態嫵媚,造意新奇。小亭南側有一飛瀑,沖石而下,如散珠碎玉,撒向池中。山南端有長方四角亭,名為“落霞亭”,座山面水,峭然孤出,花團擁簇,綠樹襯托。山腳下傍水有一小亭名為“漪嵐亭”,此亭正西,岸上有一茅亭名“小滄浪”,古樸淡雅,似古畫點景,是品茶圍棋的好去處。出小滄浪,沿遊廊向北,可達池北各院。
此廊把中軸線與西軸線的景觀巧妙地隔開,既起到合理分布景觀的作用,又增添了觀賞性建築.長廊北端有二層小樓一棟,名“春雨樓”,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的《高老莊》一集,便是以此為外景攝制,該院的正房是“硯香樓”,系明代建築,樓前有月台,憑欄俯視,園中山水亭榭盡收眼底,因主人藏書弄墨如此,故名“硯香”。硯香樓北面的後院現為鄭板橋專題陳列室,這裏展出的豐富的史料和碑刻介紹了鄭板橋在濰縣任職期間的政績和書畫藝術成就.
西軸線南端一院被稱為“園中園”,西廂房分別為“靜如山房”、“秋聲館”,院北面過廳為“深柳讀書堂”,過廳北院廳房為“頌芬書屋”,廳內畫棟雕梁經百年而色猶艷,後院正廳為“雪庵”,康有為來此園時改題為“小書巢”,院內展有鐵佛,是國內唐代鐵佛中最大的。東軸線有“碧雲齋”等四院,“碧雲齋”院內東西蓋有遊廊,東廊內嵌有清代畫家馮起震畫竹石刻十塊,西廊是清代畫家、著名作家、濰縣縣令招子庸的畫竹石刻。
十笏園風景圖
十笏園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