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忠山以其秀美旖旎的自然風光,被康熙皇帝禦封為“天下名山”。它雄踞冀東,孤峰獨秀,蒼松蔽日,峽谷清幽。春天山花遍野,香風撲面; 盛夏萬木碧綠,百鳥爭鳴;深秋天高雲淡,層林盡染;隆冬白雪皚皚,玉潔冰清。歷史上就有峰巔蓮座、峽谷影龍、雲寺曉鐘、拂曉觀日、金花漫野 、灤水迤藍、巒峰疊翠、幽洞常滴著名的景忠八景,令人心曠神怡。其觀古之幽,探奇之妙,賞景之媚,不愧為京東第一名岫。景忠山1872級進山石 階香道,蜿蜒盤旋,直抵峰頂,氣勢壯觀。登高鳥瞰,綿綿群山盡收眼底,渤海排天之浪似在眼前,奇觀異色,美不勝收。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帝 王將相,對景忠山情有獨鐘,謳歌贊譽,詩聯碑匾,廣為流傳。當年康熙皇帝登臨此山後,有感而發,禦題“天下名山”、“名山初步”、“靈山秀 色”等匾額。
景忠山一千多年的發展史,積澱下博大精深的宗教歷史文化。自唐代以來,景忠山始稱為明山,自此千余年來香火不斷。明朝 初年,由於薊鎮總兵府移駐山下三屯營,按照四方守護神的名稱,稱其為朱雀山。後來此山建“三忠祠”,祠內供奉諸葛亮、嶽飛、文天祥三位愛國 忠臣,取其“景仰忠義”之意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薊鎮總兵馬永又於“三忠祠”東側建碧霞宮,奉元君像。之後,曾在景忠山腳下鎮守16年之 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繼光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修繕。從此,景忠山的香火日益興盛。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皇帝對景忠山格外垂青,他們曾六次登 臨景忠山,不僅撥給大量田產帑銀,修復山上山下廟宇建築,而且禦賜十六斤四兩的金娘娘一尊及四千五百余卷的《大藏經》一堂,成為景忠山鎮山 之寶,並傳承至今仍有“朝金面”習俗。曾在景忠山知止洞內面壁參禪九載的一代高僧——性在被順治皇帝於順治九年五月(公元 1 652 年)召入 京城大內講經禮佛,於椒園供養,開創僧侶入大內講經之先河,並敕封為“別山慧善普應禪師”。據《清史滿文檔案》記載,順治立玄燁為太子,就 是在景忠山問蔔後而欽定的。景忠山被看作皇家寺廟,每議要政都來景忠山禮佛問蔔。由此,聲譽雀起,名馳天下。景忠山距清東陵60公裏,過去乾 隆、嘉慶等皇帝每到東陵祭祖必朝拜景忠山,祈福納祥,使景忠山香火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