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橋,原名八裏橋,在許昌市城西4公裏的清泥河上,相傳為三國名將關羽辭曹挑袍處,灞陵橋從此名揚。原橋高於水面3米余,為三孔青石橋。橋面寬能並行兩車,橋長90米,兩岸楊柳成行,風景宜人,橋旁有《漢武帝挑袍處》石碑,為明末將領左良玉所立。
渭源灞陵橋,又名臥橋,在渭源縣城南門外的清源河上。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既濟行人,復通車馬”,後被洪水沖毀。1919年仿蘭州臥橋改建,被稱為“渭水長虹”。橋身南北向全長40米,高15.4米,寬4.8米,曲跨29.5米。整個橋分為13間,46柱,&127;橋面和橋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為11組,從兩岸橋墩底部逐次遞級,淩空而上,形成半圓狀橋體。橋面有台階通道三條,並配有欄幹扶手。橋頂為飛檐挑閣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為木結構,精巧壯觀,已成渭水一大景觀。於右仁先生曾題寫了“大道之行”的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