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寺石窟群始建於東晉明帝太寧時期,經過魏、晉時期的建設修繕,到唐、宋時期達到鼎盛,聲名遠揚。文殊寺院,藏語稱“嘉木樣貢巴”,漢語意即“文殊大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據傳說和《安多政教史》載,文殊菩薩曾顯靈於此,故名為“文殊寺”,很多中外佛教著作中都有記載。隨著中外遊客的逐年增加和旅遊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這個千年古剎又呈現出勃勃生機。文殊寺石窟群全境分為前山和後山兩個區域,是藏、漢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活動處所,由文殊寺、百子樓、普化寺、千佛洞,萬佛塔、五百羅漢堂、觀音洞,等七部分組成,有魏、晉、隋、唐、(西夏)、元、明、清不同時期的洞窟三十余個,保存有珍貴佛像500余身,壁畫1200多平方米。分布綿延在數十裏蜿蜒的文殊山間,極為恢宏壯觀。
文殊寺景區前山石窟群是中國早期佛教遺存,位於涼州模式石窟的範圍內,尤其是千佛洞、萬佛洞洞窟中的壁畫是研究十六國時期佛教藝術的珍貴資料,對研究河西地區與西域的佛教建築、藝術關系有重要價值。其壁畫具有河西地區早期洞窟壁畫的布局特點,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則是敦煌藝術的延續和發展。現存的西夏時期的壁畫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
文殊寺後山昔日寺廟庵觀齊全,木閣石窟同建,佛教道教共存,規模宏大。山底到頂,建築林立,石窟密布,現存有古佛洞、紅鈞洞、文殊洞等多處風格獨特的石窟群,特別是古佛塔,除阿富汗等一些阿拉伯國家外,在我國實屬罕見。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評審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近年來,睡佛殿、五百羅漢堂等部分古建築得到了修復,已成為新的景觀,尤其是五百羅漢堂形象逼真,在河西獨此一家,遊客絡繹不絕,使您在尋古覽勝的同時,還能領略到藏、裕固、蒙古族民族風情,更使您留戀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