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你站在平易近政總署二樓會議廳外的小天台,你便可以俯瞰整個議事亭前地,在由詬誶碎石鋪成的海浪紋圖案空中上吃緊而過的人,又何曾想到這幢建築物與廣場之間的關係。現今平易近署年夜樓的地位,正是昔日給葡國人和華人議事的地方,當年,這裡本是一個充滿中國建築風格的亭子,他們坐在亭子裡議事商量,廣場被稱為“議事亭前地”,其名則由此而來。據說,議事亭旁邊有一所小監獄,專門用來關押罪人,也曾發生過英國人劫獄的事宜。 平易近政總署年夜樓,在回歸之前叫“澳門市政廳”,直至現在,老一輩的澳門居平易近依然習慣叫“市政廳”三個字。其前身議事亭,原是住在澳門的葡萄牙人的自治機構——澳門市政議會的辦公場所。隨著時代的轉變,無論是叫市政廳還是平易近政總署,它的性質依然不變,就是管理平易近肇事務的地方。這一座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建築物,當地人、中外遊客都喜歡入內遊覽,在2005年7月15日,作為澳門歷史建築群之一,它更被列入《世界文明遺產名錄》當中。 議事亭前地,是澳門四年夜廣場之一,它更是澳門的文明、商業中央。市平易近將之稱為“噴水池”。這一個噴水池的出現,只不過是近3、四十年的事。從20世紀初的詬誶照片中看到,那時的議事亭前地並沒有甚麼噴水池,有的只是數張座椅。後來,當局將空中用詬誶碎石鋪成魚鱗狀,居平易近就將之稱為 “魚鱗地”。最早的時候,這一帶還可以行車,有一個時期,乃至設有音樂亭,逢星期日或公衆假期有市立音樂隊演奏。從老鄰居口中得知,40、50年月的時候,水坑尾一帶的有錢人辦白事,儀仗隊總是由白馬行過來,然後由這個廣場穿過,穿行在新馬路,陣容浩浩蕩蕩,猶現在天的年夜巡遊,異終年夜陣仗。事實上,由一些早期的紀錄片看到,當年的而且確有這樣的年夜場面。 60年月初,廣場上還有一座銅像。明天重看當年拍下的明信片,其情形是在銅像前面,停靠了很多三輪車,生活生計在低下層的三輪車伕,每天都在守候著生意。事實上,那時澳門的汽車不多,用老鄰居的話來描述:“新馬路開機關槍也掃不到幾個人”,當時乘坐三輪車的人還算多。1966歲終,澳門發生的“一二·三事宜”,豎立在廣場的銅像被拉倒。銅像消逝蹤後的70年月,在原有地位上出現了一個梯形噴水池,那時,澳門街沒有這麼多娛樂,每到晩上,噴水池邊總是坐了很多人。 時間漸漸推移,澳門由一個小城漸漸地走向國際化年夜都會。90年月中,梯形的噴水池被改成明天的圓形噴水池,昔日的石仔空中也用詬誶碎石鋪砌成海浪形圖案,這一帶和板樟堂連成一片,成為極具特點的行人專用區。 二 廣場周邊有很多文物建築,它們是見證著議事亭前地的演變。就以郵政局年夜樓來說,它所在的地位本來是小山崗,周圍滿是堅硬的石頭,為了建郵政局而開闢了部分山巖,在早期的一張詬誶照片中,看到當時搭棚的建築工地。這幢年夜樓還未建成的時候,在現今小花園的地位,昔日曾是一列低矮平房,根據考證,這裡是早期澳門同善堂的所在地。 同善堂是澳門著名的華人慈善團體,不過,最早出現在本澳的慈善團體是仁慈堂。這座白色的建築物,就坐落在議事亭前地羅結地巷旁邊,年夜樓建於18世紀,到了19世紀被改建,1905年才構成現今的規模。昔日,仁慈堂被華人稱為“支糧廟”,支糧者,支取薪金也。現在的仁慈堂右巷,無論旅遊雜誌還是電視節目,都有作介紹。因為一到夜晩,燈光將這裡映照得異常誘人,許多遊客都喜歡攝影紀念;巷的盡頭有一座仁慈堂創辦人賈尼路主敎銅像,幾十年前安置在仁慈堂正立面屋頂上,後來裝配下來,直至數年前才重新安裝在仁慈堂右巷供人憑吊。想不到的是,一條小巷因這座建築物而知名。 細心屬意,圍繞議事亭周邊的建築物,有著分歧的歷史。它們以鮮艷的顏色,與前地上的海浪形圖案,配合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遊客的眼球,同樣成為攝影愛好者鏡頭的焦點所在。相連的板樟堂前地,一座黃色外牆的敎堂——玫瑰堂,更是攝影者的最愛。一個廣場,已有數個世遺景點,這就是它最為吸引人的地方。 除具中西文明特點的建築物以外,周圍的美食也是吸引人人的身分之一。燉奶、竹升麵、葡式食品一應俱全,當遊客觀光、購物累了的時候,可以找一家食店品嚐澳門的特點美食。仁慈堂行人走廊下的雞蛋餠,噴香脆可口;秋冬時份,噴水池周圍總會飄來一陣陣噴香濃的炒栗子味,一向轉動的“田螺車”,轉眼間就炒出噴香氣四溢的栗子。2000年,澳門首屆美食節就在此舉行,當時就像是一個昌年夜的派對,氣氛異常熱鬧,不知不覺間,美食節成為了澳門的一個品牌延續至今,與格蘭披治年夜賽車相映成趣。 議事亭前地總是成為澳門人聚焦的地方,無論是1999年12月的迎回歸文藝活動,還是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以致比來的第四屆立法會選舉宣傳啟動儀式,這個廣場都為我們留下了分歧的印記。當中,充滿了平寧歡樂,也充滿了澳門人美好的回憶。 (本文轉載自:澳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