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繽紛華麗的歐風建築又令你仿佛置身於歐洲的某座小城,感受到澳門雖小,卻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色彩很濃的城市。興盛的賭業印象深刻。走在澳門的街道上,舉目所望,雖沒有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但卻隨處可見頗有特色的葡萄牙建築。 去年的八月份,憑雙腳遊走過澳門幾個景點,今年的七月份,我再次走訪了議事亭前地、民政總署、大三巴牌坊、崗頂等地。舊地重遊,才發覺自己漸漸變老了,以前走很多路,並沒有絲毫倦意;現在再這樣走,可不是說玩著的,走不到一會兒便汗流狹背,眼睛的視力漸弱,腳也疲憊不堪。 身體上的變化叫我不得不承認「老」這會事兒,不過還好自己仍一份喜歡拍照的心,流汗嘛就用手帕擦,視力模糊就閉上眼養養神改用心去感受,腳走累了就坐下來休息,然後再動身走路,再拿起相機拍照。累了,歇一會,再出發,不用一昧勇子往直前,披荊斬棘,也是很自在的事喔!以下為大家送上在議事亭前地拍的照片。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周邊建築物有民政總署大樓、澳門郵政總局大樓、仁慈堂大樓、信德堡等。 在澳門,具有最濃郁的歐洲風氣的地方,非議事亭前地莫屬。議事亭前地因地處議事亭而命名。上世紀70年代,廣場中央新建一座噴水池,所以議事亭又俗稱為「噴水池」。 兩側周圍顏色鮮艷的文物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右側主要建有具西方古典主義特色的郵政局大樓,新古典主義的仁慈堂大樓;左側是一列三層高帶有行人走廊的新古典主義樓宇,建築色彩多樣,窗式各有不同,顯出濃濃的南歐風情。 有些東西,就不明白為何澳門總比香港做得好。梓記的大名早已落戶不少旅遊書,丟臉的說,這趟才是我第一次吃梓記。梓記身處於營地街市的三樓,從議事亭前地步過去,才不過十分鐘。搭電梯到三樓,已見到像香港熟食中心一樣格局。幾十張台,幾十檔,愛吃哪檔就買回自已台慢品嘗,不像香港某些熟食中心有「地盤制」。這天來到梓記,熟食中心只剩下疏疏落落幾台食客。轉了個圈,終於找到梓記牛雜。可能時間關系,檔前沒半個客人,立時沖到檔前買了幾款美食,慢慢品嘗。 HK$30一份凈牛腩,一點也不便宜。這裏點凈牛腩,是包括了牛筋。牛腩和牛筋在那鍋深棕色的鹵水中不知熬煮了多少個小時,揚聲來一份,老板娘立時挑一塊起來,剪刀幾上下落便剪好一份。牛腩松化軟滑,幾乎不用力便在口中化開。肉與肉之間還藏住一些筋膜,吃上來特別豐腴。經過長時間熬煮,鹵汁味道透徹,每塊都是精品。當然,牛筋也是軟滑黏牙,一口下肚,就覺得吸收了不少膠質,皮膚也好起來。 同樣是HK$30一份的牛雜,種類可不少。除了一般的牛肚、牛膀、牛腸、牛肺等大路貨色,還有我最愛而又不易遇上的脆骨。牛雜好吃與否,除了取決於一鍋鹵汁外,還有內臟的處理。梓記的牛雜,最款都是上品。牛肚彈牙入味,牛膀粉糯甘香,牛肺軟滑,牛腸肥美甘香,我敢說,比香港的十三座更出色。愛吃牛雜朋友,真的不能錯過。我沒吃過楊六,這次遊澳門,還順道吃了在新馬路附近,晚上才開檔的明記,個人評價是,明記只屬值得一試,梓記,非吃不可。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於1594年成立,1762年結束,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這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大三巴的墻壁之上長出了很多細嫩的綠葉子,給這個夏天增添了幾分涼意。 相信是所有來澳門的遊客都會來大三巴牌坊,一是為了看他的歷史,二是看他火災後仍存活下來的神跡。大三巴旁邊有一條小路,名字很有趣的,叫「戀愛巷」。戀愛巷全長只有約五十米,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短短而幽靜的戀愛巷,跟喧鬧的大三巴成了強烈對比,穿過熙來攘往的人群,從大三巴走進幽靜的戀愛巷,仿彿來到另一個世界。 陣陣清風吹來,送走身上的熱氣。陽光在大廈的縫隙之間透進來,在墻上留了幾道光影。情侶們坐在石椅上,看著那墻上的光陰漸漸移動,牽著對方的手,閑聊談心,仿彿就可以消磨掉一個早上。 在城市生活的澳門人,沒有這種閑情逸致,他們寧可在家看看電視,打打電動。然而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空間,想想東,想想西,看著那光影的墻壁,看著那雙雙對對的情侶纏綿拍照,做做白日夢,也許會比悶在家裏好吧。 來過這個地方好幾多次,卻沒有一次是認真地拍。今天趁著陽光仍在照耀,藍天白雲仍在天空懸掛著,熱情仍在燃燒,我就來拍幾張作個紀錄吧。在網上找到亞婆井前地這地方的傳說:傳說明朝時期一位婆婆在此地造了口井,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稱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lilau),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因此成為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 昔日葡萄牙式建築依然保留著,與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大宅遙遙相對,體會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處的特色。澳門葡人民謠說:「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麽在澳門成家,要麽遠別重來。」可見本地葡人對亞婆井具有深厚的感情。亞婆井一帶現被評定為歷史建築群,稱為亞婆井前地。四周的南歐風格建築物及兩株百年老榕樹保留至今,令這裏存著一份古韻。 拍完亞婆井前地便到了港務局,我也順手拍了幾張照片。 在澳門,中葡建築俯拾皆是,但說到阿拉伯建築,就只此一家了。這棟位於媽閣廟附近的建築是1874年建成的港務局大樓,當年是兵營,由印度來澳的摩爾士兵駐守,現稱港務局大樓。其最大特色是外墻柱窗為穆斯林式穹頂,整個回廊被伊斯蘭式尖拱環繞,配合通花圍欄,甚具阿拉伯的建築風格。二樓的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為設計藍本,專門收藏17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的外文古籍。 之後我們來到了崗頂前地,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也屬世遺城區範圍。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環顧四周皆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的建築物有:奧斯定教堂、耶穌會會址、伯多祿五世劇院(崗頂戲院)、聖若瑟修院、何東圖書館以及明愛中心等,再加上由石仔鋪成的海浪圖案路面,更散發著濃郁的歐陸情調。 在澳門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著名建築選用的建築材料及裝飾塗料都非常考究,特別是在色調的搭配上常常給人驚喜! 前地的路面就是用葡國彩色石材鋪設而成的,那是葡萄牙人不遠萬裏從葡國通過海路運到澳門的,主調為黃、灰、青等,石材被鑲拼成精美的波浪形、太陽花圖案,是觀賞性與裝飾性極強的特色組合,令人賞心悅目。 記得去年曾陪同來自香港和馬來西亞的朋友到澳門科學館參觀,當時把註意力集中在參觀上面,享受每項遊樂與科學結合的設施,卻沒有認認真真地拍照。今天再次到訪,決心拍一下當個紀錄吧。 澳門科學館簡稱科學館,位於澳門新口岸新填海區孫逸仙大馬路,毗鄰澳門文化中心及澳門漁人碼頭。科學館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天文館為半圓球型,而展覽中心則呈圓錐型,使用的是呈現原材質色澤的鋁鋼板及玻璃帷幕。2009年12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此主持新館開幕典禮。2010年1月25日,科學館正式對外開放。 澳門科學館是澳門唯一一個以科學為主題之展覽館,建築體分為天文館、展覽中心和會議中心3部份,科學館的展覽館設有14個展廳,歸類為兒童、科技、環境、生活四大部份,各部份又再分為幾個展廳,共有四百多件互動展品,讓大人小孩都陶醉於互動遊戲的設計中,玩得不亦樂乎。 科學館的設計采用立體透視的構圖方式,在呈現出澳門科學館主體建築形式的同時亦能巧妙地以一筆線條勾劃出結構的內外兩面,充分表達澳門科學館向公眾展示各種科學現象背後的本質和規律的使命。 站在離島這裏,與對面的澳門半島遙遙相望,兩者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情魅力,過去人們眼中的威尼斯人、金沙、永利甚至是葡京等娛樂場所,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賭場了。博彩賦予了這些場所一種特殊的文化,使其既充滿了“銅臭味兒”,又具有一種另類的文化氣息,培育積極健康的博彩文化,還需要參與者養成一種健康的博彩心理。這也是兩種制度下共同認可的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