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處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是以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元“廣州大元帥府舊址”為依托樹立的遺址性紀念館。該處舊為孫中山於1917年興建於此地的大元帥府。紀念館由廣州市國民當局斥資1500萬國民幣翻建。於2006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孫中山大元帥府原址原為廣東士敏土(即水泥,是英文“cement”的粵語音譯)廠,於1907年興建,是中國其時第二洪水泥廠,產量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 1917年7月,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籌劃“再造共和”,破除在1913年所選出的國會,孫中山提議“護法活動”,@!word!@率領部分海軍@!word!@南下廣州,召建國會異常會議,征用此地作大元帥府。1918年5月,因被占據於廣州的桂系軍閥損壞及幹擾,護法活動失敗,孫中山被架空權柄,辭去海陸軍大元帥後分開廣州。 1920年,粵系軍事將領陳炯明擊敗占據在廣州的桂系、滇系軍閥後,孫中山重回廣州,撤消軍當局,並於1923年3月在此地樹立陸水師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樹立後不久,先後平定沈鴻英兵變和東江兵變,並改組中國公民黨。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1925年7月,公民當局於廣州正式成立,而大本營也完成其汗青任務。後曾被改建為國父文化教導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 1949年解放軍解放廣州後,該處先後成為軍隊及廣東省相幹部分的辦公用房。1964年—1998年,被廣東省農業機械供給公司作為辦公、住宿用房,並在掩護規模內興建三棟居民宿舍樓。1981年,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初次湧現提案,請求盡早維修座落廣州市河南的孫中山師長教師大元帥府舊址案。1984年,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再次提出相似提案。 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國民當局肯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89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92年,廣東省農業機械供給公司完成為恢復孫中山大元帥府而搬家申請的立項申報,同年廣州市國民當局賜與批復。1996年11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1998年10月19日,廣州市國民當局吸收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搬家掩護規模內首期60戶居民,並開端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1999年—2000 年,開端北樓及南樓的整修。2001年7月,南樓整修完畢,並舉辦“百年帥府”回復復興擺設展覽,紀念館初次向外開放。2001年12月,北樓整修完畢,並舉辦“孫中山三次在廣州樹立政權”史料擺設展覽,實現第二期開放。2002年,完成舊址大門樓回復復興工程,並搬家第二期掩護規模內70戶居民。2006年5月 1日,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0年8月,廣州市國民當局為迎接亞運會,拆除了元帥府四周的危樓,新建了大元帥府廣場,並對元帥府紀念館進行了修整和保護。10月20日,大元帥府從新開放。
交通資訊8、11、121、131、182、248(濱江路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