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余蔭山房 |
---|
地點 | 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 |
---|
景點類別 | 汗青文化 |
---|
所屬地域 | 番禺區 |
---|
門票價錢 | (參考價錢) |
---|
是否受理公園IC卡 | 是 |
---|
接洽手機 | (020)84768536 |
---|
余蔭山房,別名余蔭園,餘蔭山房,處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距廣州17千米。余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人花圃,始建於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說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汗青。園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結構精致的藝術特點著稱。
余蔭山房的結構十分奇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川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鐫刻作品豐碩多彩,盡 顯名園高古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醒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墻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 而忘返。
余蔭山房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一道,合稱為清代廣東四台甫園,並且余蔭山房是四台甫園中保留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是典範的嶺南園林建築。1989年6月廣東省國民當局頒布為文物掩護單元。1990年國度扶植部、國度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審定頒布為全國近代優良建築單元。
余蔭山房是在中國古典園林的晚期造園岑嶺期——明、清時代建築的。中國造園藝術之集大成,始於明,理論代表作是計成著的《園冶》;成於清,理論代表作是李漁著的《一家言》。清代,私人園林如雨後春筍,出現於全國各地,尤其在南邊形成了空前絕後的造園熱潮。廣東四台甫園都是在清代建造的。
余蔭山房始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時5年,於同治十年(1871年)完工。山房故主鄔彬,字燕天,是清朝舉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員外 郎。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舉人,因而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錄取”之說。鄔燕天告老歸田,隱居鄉裏,聘名工巧匠,接收蘇杭庭園建築藝術之精髓,聯合閩粵庭園建 築藝術之作風,興建了這座特點光鮮、流芳百世的名園。為紀念先祖的福蔭,取“余蔭”二字作為園名。與余蔭山房緊貼相通的建築就是善言鄔公祠,是鄔家的祖 祠。
余蔭山房結構精致。它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段,將畫館樓台,軒榭山石亭橋盡納於三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邃遼闊的 絕妙佳境。經由過程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碩而精細、素色而文雅,給人們一種安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
個中,最明顯的特色有兩個:一是“縮龍成寸”,園內的建築結構精致有致,藏而不露。立錐之地,把亭、台、樓、閣、堂、軒、橋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蓮全都包括個中,且回廊、花窗影壁互相借景,遊入個中感到園中有園,景外有景,好一個曲徑幽邃。
二是“書香高雅”,不離居室,滿園的詩聯、佳作文采繽紛濃烈,真可謂嶺南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下雨天是賞園絕佳時光,那浠浠瀝瀝的細雨灑在碧綠的睡蓮 塘中,在深綠的蓮葉上滾著,在淡綠的睡蓮花瓣上沾著,滿園都是淡淡的睡蓮香氣,幾條碩大的紅色錦鯉在花間穿行,四周都是如綠雲般的竹葉在雨中沙沙地響著。
余蔭山房場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園內亭、台、池、館與遊廊、拱橋、假山、花徑、圍墻交織穿 插,組成了幽邃彎曲、若隱若現的庭苑構造。園中浮雕和建築裝潢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細琢,配以詩、書、畫,使全園更添安靜、典雅情趣。進入寫有“余蔭山房”的 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圃門。門旁有春聯一幅:“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恰是此園點題之句。
園景可分為東、西兩半部,以遊廊式拱橋為界。這座拱橋是橋、廊、亭“三合一”的佳構,表示了設計者的獨到構想和造園者的高明身手,這一美景稱為“虹橋印月”。在月朗風清之夜,月影、橋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組成動聽心弦的畫卷。
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間,池南有造型簡練的臨池別館,建築細部裝潢玲瓏精細,兼有蘇杭建築的雅素與閩粵建築的曼麗。這是園主的書齋,情況僻靜素 雅。 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天井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壯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潢藝術與文物精髓地點,堂前兩壁 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維妙維肖,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有名的木雕珍品,收藏著其時名人詩畫書法。堂中木 刻精品琳瑯滿目,名流墨寶閃爍清華。個中,惹人註目標起首是清乾隆時代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韓持國在洛中作詩雲:‘閉門讀易程夫子,宴坐焚香範使君。 顧我未能忘世樂,綠樽紅芰對斜曛’。”為通花木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季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欲醉。在深柳堂左側有一間廬舍,名為“臥瓢 廬”,專為賓友憩息而設,
東半部的中心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八面滿是窗戶,可以八面觀景,是全園絕佳觀景處。該處原是賦詩把酒、吟風賞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墻安排了假山;水榭東北裝點著挺拔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四周還有很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墻而築,“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台”溝通表裏,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器械兩半部的景物,經由過程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聯合在一路。
此外,余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室廬式天井,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天井風景,現已歸屬余蔭山房。兩園並在一路,起到了輔弼感化。
2001年06月25日,余蔭山房作為近現代主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同意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元名單。
交通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