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全名中國公民黨陸軍軍官黌舍。是近代中國著名的一所軍事黌舍,造就了很多在抗日戰斗和國共內戰中著名的批示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代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公民黨成立,目標是為公民革命軍練習軍官,是公民當局北伐同一中國的重要兵力。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制為中心陸軍軍官黌舍,1946年再改制為陸軍軍官黌舍,並於公民黨遷台時一並遷至台灣高雄縣鳳山市。
黃埔軍校大門作風異常樸素,中心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黌舍”幾個大字,是譚延闿所書。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春聯:“殺盡仇敵方收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墻壁上,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春聯:“升官發家,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去世後改為總理遺言中的“革命尚未勝利,同誌仍須盡力”。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構造、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樓房。軍校開辦時在原陸軍小私塾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舊居即“史跡擺設室”,原為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雜構造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建。個中擺設有隨同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本身裝了輪子的椅子、墨鏡、墨盒,解放軍中獨一外籍將軍 洪水應用過的手紡毛毯,抗日遠征軍名將鄭洞國的私章等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 處於孫中山舊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會堂講台中心和兩側分離吊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中國公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焚鴉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占天津、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會堂吊掛廖仲愷、朱執信、史堅如等名人像。黃埔軍校昔時的“清黨”就是在俱樂部舉辦。俱樂部西側的泅水池原是小船廠改建。
大門西側有一幢2層磚木構造樓房,原是教人員宿舍,因民國6年(1917年)孫中山曾在此憩宿,孫中山去世後,改建為總理紀念室;1984年又改為黃埔軍校紀念館,擺設黃埔軍校校史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運動的照片。有時也會舉行與孫中山有關的史料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