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中另一個曲種“木魚”(又稱“木魚歌”)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情勢,也是粵劇、粵曲常用的曲牌。演唱時不必伴奏,只用一般刳空了的硬質木頭敲擊出聲,認為節拍。這段木頭叫做“木魚”。是以這種演唱情勢稱作“唱木魚”,在明代已風行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清代至民國初年最隆盛。據史籍載,明代萬積年間已湧現“木魚歌”的木刻本。自明、清至民國初年,木魚歌書傳播於民間多達500種、四五千卷,傳唱者數以百萬計,個中最有名的《花箋記》於1824、1836年先後被英國粹者湯姆斯和德國人辜爾茲譯成英文和德文出書。據說,德國大詩人歌德讀了《花箋記》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精力大加贊美,並評價為“一部巨大的詩篇”。他沖動之下,詩興大發,寫下有名詩歌《中德四時與傍晚合詠》十四首。這是中德文化交換的大事,也是嶺南文化在海外流傳、交換的一段美談。“木魚歌”作為粵曲中的一個曲種外國人翻譯出書,風行海外並獲得大詩人的贊美,其實是異常難能寶貴的。從上世紀60年月開端,英、法、日、俄、美等國度和地域的漢學家都在競相收集、整頓被稱作“藝術化石”的“木魚書”,進行深刻的研討,並取得可喜的結果。據報刊報道,不久前一位在美國長大的“台山木魚歌手”竟在白宮獲得《美國國度傳統獎》。“木魚書”這一中國嶺南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曲藝品種,木魚聲聲,花開花落,閱歷了五六百年之後,正位於瀕臨滅亡,這不克不及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工作。外國粹者如斯熱衷於“木魚書”的研討,外國歌者獲(中國)傳統獎,而在國內的整頓研討卻位於空白狀況。反差如斯之大,不克不及不說是一種奧妙的譏諷。下面再介紹幾種粵曲的曲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