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與粵劇一樣,是省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域以及西江流域一帶國民群眾喜好的藝術品種。廣義上粵曲是指廣東省內的各個曲藝品種,如粵曲演唱、木魚、龍舟、南音、粵謳等以及潮州歌冊、客家板歌、惠東漁歌等等。但平日所說的粵曲是指粵曲演唱,或稱廣東曲藝。 粵曲是廣州方言區風行最廣的一大曲種,已有150多年汗青。它以省港澳為重要運動基地,風行地域擴及兩廣。可以說凡有粵籍華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粵曲的演唱。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後來逐漸形成自力的曲種。粵曲的特色是音樂性極強,重視聽覺藝術,講求唱工;唱腔屬於皮黃體系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組成整體;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種喉腔。 粵曲從形成、成長到今朝已歷150多年,此時代閱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821--1861年的“八音班”時代。八音班以粵曲清唱為主,人數由七八人至數十人不等,一般為民間喜慶,還神等運動表演,並且經常下鄉到小城鎮表演。第二階段是1862--1917年的“師娘”時代。師娘是指失明女藝人,俗稱“盲妹”。她們自幼學藝,以自彈自唱情勢或沿街賣唱或應邀登門演唱。“師娘”正式登台演唱始於廣州西關十八甫真光公司遊樂場開張之時。今後逐漸成長到在茶肆酒樓開壇演唱。在“八音班”和“師娘”時代,粵曲演唱都用“戲棚官話”或“桂林官話”。第三階段即1918--1945年粵曲演唱成長到“女優”時代。從此粵曲逐漸隆盛,姿容清麗的“開眼女優”代替了殘疾人的盲妹“師娘”。粵曲藝人不僅活潑在舞台上,並且在民間湧現了很多自覺聚首演唱粵曲,吹奏粵樂的“私夥局”。這個時代女優把粵劇十大行當的腔口合並為大喉、平喉、子喉三大腔系,請粵樂(廣東音樂)作曲家和吹奏師伴奏、設計唱腔和創作小曲,並引入西洋樂器伴奏,從而大大豐碩了粵曲曲牌板式,使唱腔加倍幽美動人。上世紀20年月湧現了大三元、九如等八家粵曲演唱上座率最高的茶肆歌壇,出現出諸如大喉唱家熊飛影,子喉唱家張瓊仙,平喉唱家小明星(鄧曼薇)、徐柳仙、張月兒等有名粵曲女優。到40年月廣州西關還湧現有“三喉歌後”佳譽的何麗芳。在粵曲鼎盛時代有一大量成就甚高的粵樂樂工進入曲藝界,他們不只為女優們伴奏,設計唱腔,並且作曲。個中最有名,造詣最大的有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等。 粵曲的突起與隆盛並成長成為矗立於我國曲藝園中的一大曲種,還流傳到海外華人社會中,女優們作出了重大進獻,功勞殊偉。然而,在舊社會女性藝人多是“朱顏苦命”。平喉唱家小明星就是一個極光鮮的典範例子。 小明星原名鄧曼薇,是個孤女,自幼落空雙親。她11歲拜師葉貽孫學藝,12歲登台演唱,獨創一種韻味別致的平喉新腔——星腔,從此以“小明星”藝名,以演唱聲情並茂、幽怨淒愴的平喉走紅歌壇,獨領風流。17歲便確立了廣州粵曲演唱舞台的台柱位置,受到寬大聽眾的愛好和迎接。抗日戰斗時代小明星先後到了香港和澳門表演,她演唱的《癡魂》、《秋墳》等粵曲,使之一舉成名,好評如潮,名揚港澳。那時女優的收入不高,一般比擬貧寒,而小明星是紅伶,收入相對高一些,然而,戀愛生存卻很不如意,兩次婚變,情感極其降低。後來她返回到失守的廣州,處境更為悲涼,貧病交煎,債務纏身,而茶肆歌壇老板經常逼她帶病登壇演唱。1942年8月一天小明星在長堤先施公司曬台音樂茶座罹病演唱《秋墳》時,因勞頓過度而吐血倒於台上,香消玉殞,年僅31歲的一代名伶竟成絕唱。因為貧寒且債務纏身,小明星身後連埋葬費都沒有,最後照樣由她的門徒李少芳等人義唱籌款來舉行兇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