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出酥皮之香 對對對,就是這個味,很久沒有吃到了。兒時記憶中粥、粉、面的味道……步入廣州的小路深處,偶然照樣能尋到“寶”。 Text+Photo = 有有 Draw = 李樂平 通俗吃貨在西關,文藝吃貨的腳步四面八方。老廣州口中的“河南”海珠區,是舊時艇家聚居處,現在依然有著不少竈腳端出來的家常味。榕樹頭、士多旁,鋪開桌椅隨餓隨吃的一碗艇仔粥,你有多久沒試過這場景,吃進這記憶中思念的綿軟香滑? 在寶崗大道和97中鄰近各開一店的孖寶面店,不經“地膽”帶路還真不輕易找獲得。雇主周師長教師是浮家泛宅出生,媽媽和外婆早年在沙面賣艇仔粥。繼續上一代的“粥缽”,自己拜師學打竹升面、包雲吞的周師長教師,老誠實實地按古早的方劑,做傳統小吃。燒雞、叉燒、大魚片、魷魚絲、浮皮、花生米……艇仔粥的12種資料一樣不少,粥底也因為是三種米搭配、文武火瓜代煲熟,才非分特別綿滑,米香撲鼻,配上酥脆正好的炸雲吞,可以讓最嘴刁的當地阿伯也滿足。 記憶中的廣州陌頭小吃,網上一搜秘方一大堆,難就難在不嫌麻煩跟足古早做法。“孖寶”的馬蹄糕,每晚由周家老怙恃親手制造,用的是番禺水馬蹄粉,凝固一層澆一層,足足11層才做出一“底”制品。“會做傳統味道的人有,但肯費這份心神的不多。”自認爹媽做的馬蹄糕廣州第一,周師長教師不無自滿。拜師打面十多年的周師長教師,天天起早的第一份功課就是杠起竹升打面,“一小我一雙手,天天六七十斤面,賣完就沒有了。”面身粗細得宜,爽滑而不會太重堿水味,雞蛋、鴨蛋糅面的傳同一絲不茍地保持下來,雲吞餡用手切豬肉,三分肥七分瘦的“古訓”也不敢修改。真該感激這些在陌頭巷尾苦守傳統的實力老店,他們在賣著不外是幾塊錢一份的小吃,帶給我們的倒是能在忙碌工作餐之余,犒賞本身對傳統味道的深切追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