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園林之美,我是從一個瓦片上開端領略。 京都的園林分布在分歧方位。寺廟,汗青名人的宅邸都以庭園景觀之美而著名。從地圖上看,西本願寺比來,於是我把西本願寺定為第一個遊覽地,再往北一點是二條城。 日式的寺廟給人第一眼感到很素淡。灰色的屋頂,深色近乎發黑的立柱支持或木條鑲嵌,淺黃或白色的墻面,洗舊色的木格子窗,無一不樸實,但樸實的幹凈,好象雨水沖刷過無數次,微塵不染的幹凈。 第二眼細看,這素淡色彩中又有一種紀律性的分列,那是經由過程線條來表達。屋棱的線條,窗格子的線條,疏淡有致,說不出特殊在哪,只是一昂首望曩昔,有一種協調的韻律感。 老樹和黑鴉,是第三眼的印象。 寺廟的古老不只可以從脫落的壁畫來斷定,院中的老樹亦是默不作聲的證人。 西本願寺的老樹上,還落著毛色黝黑的烏鴉,烏鴉的啼聲雖不太喜人,和這空曠的天井甚是相配。 好象烏鴉從半空飛過那一聲聲“啊啊“的啼聲,把這空曠的天井的寥寂又延展到天空中。 這裏沒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地除了老樹,疏疏栽了些日本松,蒼勁之綠絕無花木之深的明媚。 唯有一棵粉色紫薇樹合法花季,比如老衲前面站著個小花童。 看來日本的寺院還真是清修的處所。甚至色彩都單一,不像泰國和中國的寺廟起首用大面積的重彩給你視覺上的沖擊,甚至佛像全身貼金,而這裏的佛像不是高高坐在顯眼的處所,卻隱在神龕裏。 從門外看進去,陰暗之中,不甚分明。這讓我想起藏傳釋教的神秘性,教徒們也是席地而座,靜謐無言。 還有巴厘島的印度教家庭,禮拜的神像外還加一道門,一年要特其余日子才打開這道門。有種我心知道,秘而不泄的味道。 也許這就是神佛寧神中,日日摩拜的也不外是化身。 這也提示我日本到底是一個島國,島國文化總有其神密之處。即便現代的日本經濟若何蓬勃,它在細微之處照樣保存著一種神秘主義,讓你懂得,但也可以貌同實異。 其實關於西本願寺,我本無心坐下去聽那穿戴詬誶衫的住持僧人對著教眾講聽不懂的經文,一個字也聽不懂。我融會到的不是佛禮,或是道義,獨喜園林之美,始於屋前細流之涓。 尋著水聲,走到一處水流之所。這並非自然溪流,而是不知何處引來的水匯在一處,在順勢而下,從高處滴落。在滴落的地面側放著青灰瓦片,於是營造出雨滴的聲響。 真是神來之妙思。 滴嗒聲響,涓涓細流,讓人靜且閑。 這裏有漢樂府的樸素,唐詩的意境,宋詞的底韻。而那水流躍到瓦上的一跳,還有南北朝時代小調的生動。 難怪日本人很蔥白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水池阿,青蛙跳入水聲響 撲通一聲水聲響,似是打破安靜的剎時,重歸僻靜之後,這聲水響,反倒增長了安靜之感。看似沒事理,細想很有味道,這不就是人們所說日本園林的禪意之美嗎? 這裏沒有古水池,西本願寺的天井之前,只有老樹昏鴉,還有: 青瓦片阿,細流跳落雨聲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