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秋影(一一零)康乾祖孫禦碑亭 依舊昔時月,不見彩雲歸。青山來問遊子,吟醉若幹好多回?夢裏蘭亭舊韻,醒後清風作筆,詩句莫相催。忘記層層惱,老子盡千杯! 豪傑沒,風流去,倚憑誰?淡煙無緒,亂掩溪色釣雲堆。鶴發青絲一瞬,如意金樽萬盞,怎可誤芳菲?蝶向星河舞,月落滿亭輝。 在曲水流觴處體驗了一下前人浪漫的意境後,便散步走向禦碑亭。 禦碑亭為八角重檐,下置青石圍欄,是園內品級最高的建築。禦碑亭高12.5米,中央立一偉大禦碑,高6.8米,寬2.6米,碑厚20公分,重1.8噸,碑底為須彌座,碑冠勒雲龍浮雕。系清朝原碑,為我國最大的古碑之一,已有300多年汗青。 禦碑亭始建於康熙年間,原為木構造建築。56年毀於台風,83年重建。亭後青山層層,景致情況極好。 碑的正面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愛新覺羅玄燁皇帝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鈐“萬幾余暇”印。書風秀美,雍容華貴,瀟灑酣暢。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 碑的後頭是乾隆十六年(1751)愛新覺羅弘歷皇帝1751年遊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詩》,落款“乾隆禦筆”。書法瀟灑,對蘭亭的敬慕之情溢於言表。 祖孫兩個皇帝,一個臨寫《蘭亭序》原文,一個專門作詩,其敬慕忠誠如斯! 祖孫二位皇帝的作品刻於統一石碑,故稱“祖孫碑”,國內絕無僅有,可以說是國寶。“父子碑”、“君民碑”、“祖孫碑”人稱“蘭亭三絕”。 立足禦碑亭前,再一次觀賞康熙和乾隆的書法。 一個身上流著女真族(後稱滿族)血液的皇帝,禦筆臨寫一千多年前一個漢族書法家的作品,那立場,弗成謂不懇切。這位康熙皇帝固然是少數民族,書法照樣相當不錯的。 這篇臨寫的《蘭亭序》,固然筆跡顯得拘謹謹審,缺乏瀟灑豪邁之致,那一筆一劃,倒也頗見功力。這篇序文324個字,他恭謹臨寫如斯,也真是難為他了! 康熙摹仿蘭亭,事宜自己和那遒勁瀟灑的書法,都解釋這位滿族皇帝異常尊敬漢族的汗青和文化。通篇看上去,摹仿得相當精彩。有七八分類似,而又彰顯了他本身的作風。 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是在皇帝的監視下,坐臥不安地依樣畫葫蘆,每一筆都不敢走樣,連原稿塗改之處也照樣摹繪下來。康熙當然不必如斯拘束,他也講求神似、形似,但不拘泥於原稿的細節,更不會把原作者失足的處所也承接下來,這就是王者的風儀。 細心欣賞禦碑,幾個“一”字又長又粗,與通篇書法不太調和,和其他摹本也完整兩樣。這個字,他不摹仿,純潔用他本身的寫法。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一”是登峰造極的。康熙當然知道,“一”代表他本身,不克不及曖昧,絕不平從他人! 從這碑上的字裏行間,不難看出這位皇帝在處置民族關系,繼續歷代優良文化遺產,以及保護本身的莊嚴等方面的良苦居心。正因為他能因勢利導地處置好這些關系,才化解了諸多抵觸,首創出“康乾盛世”。 走到禦碑亭後面,碑的後頭刻錄了乾隆的一首七律《蘭亭即事》: 向慕山陰鏡裏行,清遊獲勝愜生平。風華自昔稱佳地,觴詠於今紀盛名。 竹重春煙偏淡蕩,花遲稧日尚旉榮。臨池留得龍跳法,聚訟千秋不易評。” 乾隆的字比起他爺爺康熙來,缺乏了一點點堅毅,但多了幾分圓融和瀟灑。這首詩,內容與情勢只能說是平平。但最後一聯,似乎想給這千年的“聚訟”留下偏向性的看法。成果反而引起人們好奇地去追問這“聚訟”的啟事。因為在“王羲之到底有沒有寫過《蘭亭集序》”的辯論中,乾隆的這兩句詩恰好起了火上澆油的感化。 放言高論在《千年疑案說“蘭亭”》中考據: 有人以為《蘭亭》是唐代假托的作品,並非王羲之原作。有些專家剖析《蘭亭》的書寫過火拘束,筆風缺少王羲之筆底生花的氣概。也缺少晉代隸書的作風。有人以為《蘭亭》後面的情緒抒發過於消極,與王羲之的豪邁性情不太一致。 那麽,現存的《蘭亭》又從何而來呢?抱疑惑立場的人大多以為是王羲之的七代孫子智永僧人的作品。也可能是他摹仿祖宗的原作《臨河序》,後面又加以施展,並把加入人數和罰酒的記載刪掉。智永傳給了門生辯才,唐太宗從辯才手中弄到之後,誤以為是王羲之的真跡。因為智永僧人也是書法家,他繼續了祖宗的行草書法,所以摹本也可亂真。智永僧人有《真草千字文》的碑本傳世,如今看來,他的草書確有祖風。 郭沫若更是語出驚人,他以為神龍本並非馮承素摹本,而是智永僧人的作品,唐太宗基本就沒有將什麽本來帶入昭陵。這樁文字訟事打了一千多年,似乎都言之有理,但都證據不足。毛澤東給郭沫若的信中說“文字訟事,有比無好”。在學術界,可能還有歷久的爭辯。 不外,在沒有足夠來由顛覆傳統說法之前,我更著重傳統說法。 禦碑曾閱歷了許多災難;如上世紀60年月的一次強台風和文革時的損壞,但此碑均幸存下來。 文革時,紅衛兵要來砸碑,其時在蘭亭駐紮著的血吸蟲防治所的大夫們獲得新聞之後,連夜在碑上塗上石灰,再用紅漆正面寫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詩詞,後頭寫上毛主席語錄“萬萬不要忘卻階層奮斗”,才得以保留下來,文物史將永遠銘刻這批掩護蘭亭文物的豪傑們。 禦碑亭的旁邊狼藉的擺放著十八口水缸,謂之臨池十八缸。 臨池十八缸是蘭亭的一個介入性景區,由十八缸、習字坪、太字碑及碑林構成。景區依據王獻之十八缸臨池學書,王羲之點大成太這一典故而來。 相傳王獻之練了三缸水後就不想練了,以為已經寫得很不錯有些自滿,有一次他寫了一些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認為寫得還欠好。 特殊是個中的一個“大”字,上緊下松,一撇一捺構造太松,於是順手點了一點,釀成了“太”字,說“拿給你母親去看吧”。 王羲之夫人看了後,說:“吾兒練了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 王獻之聽後異常忸捏,知道本身的差距,於是耐勞演習書法,練完了十八缸水,長大後也成為有名的書法家。 此處名曰蘭亭碑林,但樹立了20來年卻只有兩三塊碑孤零零站在這裏。 蘭亭早就計劃要建一處碑林,蘭亭是書法聖地,建一處書法碑林,也屬理所當然。 但直到今天,蘭亭書法節都已經辦到了26屆,這個所謂的碑林還僅僅只有沙孟海、啟功兩位書法眾人的碑刻。 兩塊碑的碑林,真有點孑然一身的孤寂,個中一塊照樣沙孟老的“蘭亭碑林”四個字,算是為蘭亭碑林起了頭、立了名。 啟師長教師的題詞碑寫了一副春聯,上聯用了蘭亭序裏的文句,下聯用了滕王閣序裏的文句: 俯察仰觀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嘉賓勝友見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紹興蘭亭徵題 一九八七年春 另一塊獨自立在一邊的則是日本柳田泰雲的楷書《蘭亭序》。 碑陰為柳田青蘭樹立“泰雲楷書蘭亭序碑”,紀念學書院創建四十周年。 85歲高齡的蘭亭書會聲譽會長、有名書法家沈定庵老建議,蘭亭書法節舉行26年來,可以說國內頂尖的書法高手都在蘭亭留下了墨寶,能否擇其優者制成碑刻,以營造書法聖地蘭亭特有的新碑林。沈老願望這個碑林早日形陳規模,也可認為蘭亭增加一個新的景觀。山人等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