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年(1904)夏,篆刻家葉品三、丁輔之、吳石潛、王福庵等聚於杭州西湖人倚樓,商量治印藝術,提議創建一個研討金石篆刻的學術集團,命名為"西泠印社",邀請吳昌碩介入其事。 1913年重陽節印社正式成立,各地金石學者紛紜加入,公推他為社長。其時他為印社撰聯雲:"印詎無源?念書坐風雨晦明,數平民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彜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這恰是他一貫的沖淡謙遜肚量的具體表示。 吳昌碩身體不高,臉頰豐盈,細目,疏髯。年過七十而鬢發不白,看去不外四五十歲的樣子。這是他勤於勞作的成果。他天天夙興梳洗事後,就面臨書桌,靜坐靜思約一刻鐘,把當天的工作法式支配好,然後再進早餐,有時髦致來了,不及進餐即開端工作。他在作畫之前,先要構想。有時危坐,有時漫步,往往要過很長時光。及至醞釀到必定水平,整幅畫面的形象在心中出現,靈感隨即勃發,於是凝思靜氣舉筆潑墨,趁熱打鐵,看去似乎毫不辛苦。 比及大體樂成之後,對局部的整理,卻又十分鎮靜細心,昏暗經營,費盡心血。常見他註視尋思,筆頭顫抖,伎癢,但良久不著一筆。他曾說過:“奔放處要不離法度,神微處要照料到氣勢。”一幅畫作好之後,就張掛在墻壁上重復欣賞,並請友人批評。眾人提出看法,他就虛心聽取,經由斟酌之後,再著手修正,直到滿足,才肯題款、鈐印。萬一畫得不大滿足,他就決然毅然棄置,毫掉臂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