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各地有很多供遊人參觀的民風村,處於首爾以南的京畿道龍仁市的韓公民俗村是比擬著名的一處。從首爾驅車前去,半個多小時就可以達到。據說這個民風村建於1973年,它包涵了古代韓國獨具特點的民間生存的方方面面。好比有韓國南北各道典範的衡宇村,有處所官府的衙門獄舍,有走繩子和婚禮、葬禮節式以及民族跳舞表演,還有鐵匠、木工、陶瓷匠、樂器匠等在他們的商號裏工作的展現,等等。
民風村構築在一條山谷中,一條小河從山谷中心流過。河裏,荷花搖曳,鵝鴨悠悠,白帆點點;河岸,古樹參天,楊柳依依,稻香陣陣。在這森林中就是一座座的農家,一間間的工房。這些農家既代表了韓國朝鮮時期分歧地區的分歧建築作風,也代表了分歧階級的建築特點。矮矮的籬笆墻圈起一方方寰宇,泥巴築起的房墻頂著厚厚的茅草,那房頂的茅草從新到舊,已不知有若幹層,有的足有一尺多厚,看著這些歷年累月的茅草,頓有一種汗青的縱深感,也使我們更深刻地融會了杜甫詩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意韻了。
一下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古代門樓式建築的大門,的確就是中國古建築的翻版。呵呵,可見中國文化對韓國文化的影響之深、之廣。事實上,韓國的很多汗青遺留物都打上了我們中國文化的烙印。大門正中寫著“大觀門”!越往裏走,漢字越來越多,似乎在告知不怎麽識得漢字的年青韓國人:韓國汗青曾與中漢文明有著如何千絲萬縷的接洽。
途徑雙方分立著許多木牌,頂上是些誇大的頭像,左手邊的寫著“世界上將軍”,右手邊的寫著“地下上將軍”。也曾在其余處所見到這些奇異的器械,印象深入,更在於滿眼朝鮮文字的情況中看到漢字時的親熱。導遊告知我們,左邊的代表男性,右邊代表女性,途徑雙方分離林立這些木牌,為的是掩護這方途徑安然。
往裏邊走,韓國古建築逐漸多了起來,一些飛檐屋頂與中國極類似。而通俗韓國居 民的衡宇卻沒那麽光鮮,根本都是茅草屋,衡宇主體也都是木制,裏面衡宇結構,器物陳設,看了讓人很生感嘆,真疑惑回到了中國的某個荒僻罕見的村莊。展現區內, 很多多少衡宇裏還有些大爺大媽。我想,這些應當都是工作人員吧,但與情況太融洽了,以至很多人都以為他們是這裏的原居民。這些大爺大媽旁若無人的編著耕具,紡 紗織布,嫻熟而又舒服。
在民風村的中部是一家其時的貴族人家――兩班家,兩班也許相當於我們國度古代的田主吧。它的衡宇建築已經不是茅草蓋頂了,而是完整的磚瓦房,兩進大院共有 九十九間屋,可見其氣概不凡。兩班家門口是一個很大的廣場,這裏是民風村的中間,天天都有各類民風文化表演。我們也正好碰上表演時光,有幸旁觀了幾場韓國傳統民風表演。
先是傳統節慶跳舞,在一個大的環形曠地內,一隊男女敲鑼打鼓,穿紅著綠,安閑地甩著頭上的長鞭,跳著舞。不時有外國人進去共舞,看著些黑人愚笨的扭著屁股,也頗有意思。我們正看得起勁,旁邊傳來一陣陣的掌聲。在一塊空場內,兩組四個韓國姑娘分離手持扇子,彩繩,圈等道具在蹺蹺板上演示了高難度的騰空動作,贏得一片喝采。
進行婚禮表演的院子據說是富人的居處,有嵬峨的門樓,浩瀚的院落,屋頂也滿是青瓦。婚禮比擬繁瑣,服飾最有特色。司儀一個,伴郎1個,伴娘2個,似乎是新 娘先給新郎拜三次,新郎給新娘拜2次,然後開端一直的倒各類酒或水,或者濕一下衣服,或者抿一小口。桌案上擺放著一公一母兩只雞,這麽多的人,這麽熱的 天,兩只雞被包著只露頭,居然不動一下,沒想到連雞這個群眾演員也這麽專業。
最讓人叫絕是一位老者。他手拿一把折扇,在離地2米上下的軟繩上靈活的走來走去,變著名堂在繩上做著各類各樣的動作。一會兒單腳立繩,一會兒側臀坐繩,一 會兒又是繩上跳舞,各種驚險表演引來觀眾陣陣的驚呼聲。民風村的表演還有許多,那煩瑣的傳統婚禮、輕巧幽美的跳板都使我們迷戀。置身於這歡快的場景,似乎 我們也已經融入了這古老而高興的韓國農村。
看 完這些快活的表演,我們跟著導遊進入了一個個的小院子裏。那邊,建著一棟棟低矮的蘑菇狀的茅草房,房頂上爬滿了綠綠的南瓜藤,金黃色的南瓜花在綠色的葉子 和灰褐色的茅草房頂陪襯下,搖曳生姿。那房檐下小爐旁蹲著兩位“古代”的阿珠媽,小鍋裏正煮著蠶繭,哦,本來她們是在繅絲。不遠處村口巷子旁的大樹下正有 一個阿珠媽在賣麥芽糖呢,饞嘴的我匆忙買了一塊,放進嘴裏,真是甜滋滋的。正在回味的時刻,溘然傳來一陣叮叮當當的聲音,走前一看,啊,是村裏的打鐵鋪, 真是久違了,照樣小時侯有過如許的記憶。此情此景,使我們仿佛一會兒回到了古老的村莊生存,古老的朝鮮時期。
這些古老的房舍,穿戴朝鮮時期服飾的村民,仿佛讓我們體驗到一股朝鮮時期的氣味,但卻也發生另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說著現代說話、挎著拍照機或攝象機等現代化電子產物的旅客與那些穿戴古代服飾的村民融會在一路,這人造的文化,是耶?非耶?真耶?假耶?
村民住的多為簡略的毛草住房,且無大門,這裏的村民養一種黑色的豬,肉嫩可口,還有哪家門口放的瓷壇越多,表現這家生齒越多,他們也象中國很多村民一樣, 在家門口本身打一井食用,更有趣的是,主人不在家時就放一根木棍在門口,表現不久就會回來;放兩根木棍表現出遠門了要晚一點回家;放三根木棍,表現出遠門 當天不回家;放四根木棍,表現這家是孀婦,假如在四根木棍中有一根捆有紅線,表現家裏有顧客,請不要打攪。
民風村的建築作風相當簡略。但都襯著蔚藍高遠的 天空,松樹翠綠,松濤陣陣。怎麽看都是一幅古樸淡雅的景致畫。建築多為南北向,先後皆有門,門上都有簾,炎天可以高高掛起,空氣對流通順,冬日放下擋風遮 雨。炎熱夏季躺地板上,遙望門外的藍天綠樹,我想,假如是夜晚,星星月表態伴,哇鳥蟲鳴,應當會更顯心曠神怡,感到大天然近在咫尺,觸手可極。
我們參觀了一個又一個農家小院,閱讀著村人的鍋竈、雞窩、牛舍、菜園,嚼著粗拙的麥芽糖,聞著一陣陣傳來的土壤混和著牛舍氣味的農家味,坐在舍廊下的木地 板上,遙望遠山,細細體味遠古農民的淡泊無欲,簡略單純而安的情懷,真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情感在心中湧動,想想現代社會中離心離德、忙勞碌碌、工於心計、互相傾 軋的生存,驀然認為如許的生存才是一種寫真的生存。
來到民風村的集市,這裏又是另一番風景,狹窄的街道兩旁是一排排低矮而又黑油油的韓國傳統小吃店,一個個胖胖的“古代”阿珠媽正在燒烤各類韓式小吃。街上小販的吆喝聲,市場的喧嘩聲和著小店裏飄出的陣陣香味,混和出一曲古代村莊集市交響曲,煞是熱烈。街邊的樹下,一張張韓式平床上坐著吃器械的趕集人,引導得我們也匆忙坐上去。呵呵,早就想一嘗韓國傳統小吃了,點了綠豆煎餅、南瓜餅、烤肉串和米腸等,盤腿坐下,在這熱烈古老的村莊集市上,慢慢品嘗著這古老的厚味,似乎也在品嘗著人生的安閑。
吃完器械,接著民風博物館。正如博物館介紹上說的,裏面周全介紹了韓國舊時的民風民俗,填補了民風村裏無法展現的一些缺憾。裏邊的器械大多是漢字寫成,念起來卻是不辛苦氣。韓國的時令骨氣,男耕女織,十二生肖均與中國類似,但韓國人幾十年來卻銳意扼殺與中漢文明的絲絲接洽,且自以為檀君的子女,即便別人說那是個俏麗的傳說,他們也認定那就是汗青。今朝成長起來的年青一代,除了學過中文的,已經徹底不再熟悉漢字了,但他們的汗青卻不再可能完整用別扭的韓文所書寫,真不知道不懂漢字的學者若何研討韓國汗青。
頭頂烈日,長時光遊逛後,覺得了頭重腳輕,好輕易才又來到了進來時的大門前。民風村的介紹材料上說,這是韓國當局專門劃地撥款建築的傳統文化教導基地,目標就是保留幾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韓國(朝鮮)祖輩們在同樣一片地盤上的生存狀況,起到教導後人的感化。因為村內建築講究、真切,韓國近些年拍攝的很多汗青劇均把這裏當成了外景基地。
我想,要熟悉一個民族,最好就是懂得它的文化,而懂得一個民族的文化,汗青起著主要感化。漫長史卷中,最直接的又莫過於衣食住行了。若說這些天我對韓國及朝鮮民族有了些初步的懂得,那今天的民風村一日遊應當起了決議性的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