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卡雅蘇塔寺(Wat Lokayasutha)因為有一尊臥佛而被本地人稱作羅卡雅蘇塔寺為帕儂寺(WatPaNo),即臥梵宇。 路還挺繞的,假如不是有司機,還真欠好找。羅卡雅蘇塔寺在內城的西北邊,有一條河把它和大城汗青公園中的其它寺廟離開。中距離著一條河,這裏沒有橋,要繞到最北邊或是中央的地位才有橋。在路邊一片坦蕩的草坪上,橫臥著一父老達42米,粉刷成白色的臥佛像。盡管昔時遭到過嚴重的損壞,不外已經由國度文藝會根據大城中期的藝術作風在1956年進行了回復復興,如今依然獲得人們精心的保護。並不是所有的臥佛像都表現佛祖的涅槃,有時它也代表佛祖的身材長大100倍以應對惡魔 羅胡 Rahu,這尊臥佛像表示的就是這個寄意。現在這尊佛像被露天放置著,原有的佛殿已被緬甸人摧毀,現僅剩24根八邊形的柱子傲然矗立。佛像後面還有一個正殿和一些佛塔的遺跡。寺廟全天免費開放。 安閑橫臥在大城天空下的白色佛像身披明黃色法衣,很刺眼。偉大的體態令人覺得震動。外圍有一圈磚,還能看出是昔時佛殿的遺跡。佛殿遺跡的面積相當大,只有兩座磚塔矗立在中央,可以想象到昔時的雄偉。四周還有幾座磚塔,似乎都快倒了。佛像前有供台,上面還有一尊縮小版的臥佛,上面貼滿了金泊。 據旁邊的英文介紹,關於這個臥梵宇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依據它的建築作風可以推想,它可能建於早期的大城,一向應用到大城王朝末期。1954年對臥佛進行了補葺,從新粉刷了外表,還給他換成了相符皇室作風的頭。 佛像四周有當地的婦女賣荷花和香燭,裏面還附帶了很小一片金箔紙,先把荷花放在縮小版的臥佛前,然後點上蠟燭,旁邊有香爐上香,最後把金箔紙貼在縮小版的臥佛像身上。當地人在參拜前會把鞋子脫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