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寫大城的紀行之前先介紹一下它的汗青配景,可能看起來就沒那麽死板了,當然,這些介紹均來自收集,只是從新組織了一下文字。 大城是泰國的汗青名城,公元1350年以來曾有33代君主在此定都。市內河流縱橫,橋梁密布,航運蓬勃,城墻高厚,城內多王宮寺院等事跡,共有有名梵宇7座,個中以帕司山碧梵宇最為有名,相等於曼谷的玉梵宇,被結合國教科文組譽為“吳哥窟第二”。 大城王國(音譯為“阿育陀耶”)是1350年到1767年的一個泰人王國,阿育他耶(Ayuttaya)在梵文中的意思為穩如泰山或弗成幻滅之城。1347年,素可泰時期衰落伍,烏通王(KingUThong)在此樹立新都。大城時期歷經417年,自1350年鼓起,至1767年淪亡,該府作為大城時期的首都,其文化、藝術、國際商業曾異常蓬勃,是泰國其時獨一的大都會,繁榮的水平甚至跨越了巴黎和倫敦。17世紀初期,大城已是亞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生齒百萬,掌握著其北方各地的外貿生意業務,來此生意業務的商人不僅有中國、爪哇、馬來西亞、印度、斯裏蘭卡、伊朗、日本人,甚至還有葡萄牙、法國、荷蘭人。遺憾的是後來遭入侵緬軍放火而被徹底損壞,現只剩下部份宮殿遺跡、名貴佛像和精巧鐫刻等供人仰望。 如今回頭來寫我們在大城的閱歷。 火車達到大城的時刻已經11:50了,晚點半個小時。等設計好旅遊線路,找好出租車時,正好正午12點。顧不得吃午飯就上了tu-tu車,照樣在中國的慣性思維,認為旅行區裏隨處都可以買到吃的。第一站先去了離火車站最近的Wat Yai Chai Mongkhom,崖差蒙空寺,門票20B。 崖差蒙空寺廟始建於14世紀,是大城王朝初代王烏通王於1357年為留學錫蘭(就是今天的斯裏蘭卡)歸國的僧侶建造的寺院。這是一處寧靜而古老的處所, 寺廟因有一尊28米長的臥佛而出名, 塔旁有許多的佛像,其佛首和身材其實不是統一個時期所雕塑的,因為當初要建築驛道,為了妄想便利,便不擇手腕的砍下佛身,籍以施工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