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2011年大洪水,消息中有兩條關於大城府被淹的視頻印象比擬深入,一是有名的樹抱佛頭被淹,二是大城人蕩舟經由一個露天臥佛。多次去泰國,卻未去過大城,看到這兩條視頻後,便決議要去大城逛逛。今春出差,經曼谷起色回國,恰逢周末,於是在曼谷國際機場租車做大城自駕一日半遊。 大城,泰語英音為Ayuttaya,距曼谷不到80公裏,是泰國汗青上大城王朝(又稱阿瑜陀耶王朝)故都,應緬甸而興,亦因緬甸而亡。假如說素可泰王朝首創了一統泰國的汗青,而大城王朝則是泰國汗青的鼎盛時刻。大城王朝約與中國明朝同時期,因欲反抗緬甸而追求大明的贊助,大城國王被明皇帝封為暹羅王,由此泰國古稱暹羅。當時鼎盛時邊境西據緬甸,北接中國,東伏吳哥,南控全部馬來半島,為泰國汗青上最大的疆土。 大城國王深信釋教,廣傳上部座(俗稱小乘)釋教教義,傳說於都城建寺院多於500個,釋教自此成為泰國國教,延傳至今。因與勁敵緬甸多次交戰,終被滅國,首都被毀,於今遺留於世的就是如今的大城府,卻也應古城寺院而列入結合國時光文化遺產名錄,是泰國三個汗青文化遺產之一。 大城王朝時期因受吳哥高棉影響,所建寺廟仍多有高棉印度教作風,分歧於現今曼谷的釋教寺廟。 走馬觀花,下面一一介紹: (一)、KING NARESUAN(納黎萱大帝),泰國汗青上的成吉思汗、唐宗宋祖。
(P1、納黎萱大帝,被尊為大城中興之王,大城王朝的鼎盛就是在他手裏完成的。此為納黎萱大帝紀念碑,處於古城護城河外西北。)
(P2、納黎萱大帝泥像。納黎萱大帝有著許多傳說,如少年時再緬甸為人質,後回國協父王反抗吳哥,後因緬甸嫉妒為避免危害宣告大城離開緬甸自力,禦向單挑手刃緬甸王子,造詣大城的鼎盛時代,是泰國汗青上最被追崇的五位大帝之一。此泥像在WAT TAMMIKARAT(塔米卡拉寺)中,處於護城河內古城正北側。) (二)、WAT PHU KHAO THONG(金山寺)
|